国际博物馆日:这些珍贵藏品,带你找寻海南记忆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刘宁玥)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宛若一条连接物与人的纽带,呈现展品之美的同时,还将其深厚底蕴、动人故事一一诉说。那么,海南的博物馆里有哪些珍贵的藏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驶船更流簿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品
纵26.5cm,横12.5cm。绵纸,七眼装订手抄本,封面竖行书写“驶船更流簿”,共14页,共记录92条更路。
“驶”是开船的意思,是海南渔民自造字。“驶船”就是开船驶往某地,“更”既表示距离,也表示时间,“流”即是一年潮汐涨落的时间表,“簿”就是册子的意思。
“更路簿”是指渔民在历时数百年远航南海诸岛捕鱼、航运等活动中,记载南海航海路线、岛礁名称、海流等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是南海渔民用生命、血汗和智慧探索南海的结晶。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品
194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纵17.9cm,横12.7cm,平装本32开96页。记录了自民国34年9月9日起至民国36年2月4日接收任务中在南海的所见所闻。
该书全面而详细地叙述了南海诸岛的历史和地理概况等。书中按照南海诸岛所处地理位置,将“团沙群岛”改名“南沙群岛”、原“南沙群岛”改名“中沙群岛”,并在《南海诸岛位置略图》中标定了一条由11根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圈定了南海海域范围,将中国的最南疆域线确立至北纬4°,将“曾母滩”改名为“曾母暗沙”。
内附有《南海诸岛位置略图》、《南海位置鸟瞰图》、《南海等温线图》与《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等。
清黄花梨唢呐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品
从尺寸规格上看,喇叭口直径14.5cm,整体高45.5cm,属于较为典型的“南方唢呐”,杆身为海南黄花梨加工制作,外观呈竹管状,哨子用麻绳系于杆端,喇叭口则用黄铜制作而成。
整体造型流畅优美,且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传播度、普及度最广之一,该件唢呐中海南黄花梨的存在使其添加了几分高雅之意。
战国时期“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
海南省博物馆藏品
吴越的王者所作剑是当时的极品,是我国兵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越王亓北古剑通长65.2cm,格宽5cm。
此剑为复合剑;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刃一侧微残(有小缺口)。剑格正、背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正面有铭文一行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做“戊(越)王亓北古”;背面亦10字在左右两边对称分布,作“自乍(作)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台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佥(剑)”。
亓北古,是越王勾践的孙子,即是越王盲姑,盲姑即不寿,所以此剑又称“盲姑”剑,距今有2400年历史。目前发现存世仅3柄,海南博物馆的剑有如下特点:全剑器形完整,品相佳;剑首环铭十二字、格铭正反两面二十字,共计三十二字错金鸟篆书体保存完整,无佚落,文字清晰,错金色彩鲜明;此剑以复合(学界亦称双色剑)金属嵌铸剑身。
汉代弦纹双耳铜釜
海南省博物馆藏品
釜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是锅的前身,成语破釜沉舟、釜底抽薪就是由此而来,这些铜釜大多出土于海南岛西北临高、儋州一带。青铜釜流行于汉代,馆藏的这批铜釜可能与汉朝军队平定海南岛的战事有关,应该是军队遗留下来的行军炊具,它们既是汉朝军队平定海南岛战乱的铁证,也是中央政权经略海南地区的最好注解。
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海南省博物馆藏品
龙被是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最高技艺于一体的艺术精品,是黎锦中工艺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织锦美术工艺品,在黎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龙被由三幅彩锦连缀而成,长176cm,宽160cm,棉麻纤维质地。主体图案为“五龙出海”图,龙舞沧海,气势恢宏,为现存龙被中的精品。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一种,因产地主要在古崖州地区,也称为崖州被,有些地方叫做大被、绣被,素有“广幅布”之称。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
【责任编辑:林思冰】
【内容审核:曾 琪】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