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的“世纪浪潮”!海南儋州展出全球五大洲95位艺术家176件套作品

2021-05-23 10:27 椰网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符雄助)5月20日,“世纪·浪潮——2020海花岛国际艺术邀请展”在中国海南海花岛开幕。来自全球五大洲、24个国家95位艺术家的176件(套)作品在海花岛博物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12月8日。

据了解,“世纪·浪潮——2020海花岛国际艺术邀请展”是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举办的大型国际美术展,并由中国与希腊有关政府部门共同确定希腊作为主宾国。此次展览邀请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最新创作的作品。

希腊主宾国单元位于海花岛博物馆6号馆,由希腊原雅典国家当代美术馆馆长、希腊政府文化顾问卡特琳娜·科斯齐娜Κaterina Koskina女士担任主策展人。

作为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希腊主宾国呈现了34位艺术家的73件展品,从1970年代至2020年,梳理出希腊半个世纪以来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其中代表希腊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的重要作品大多首次来到中国。

在这些参展作品中,既有如宗戈罗普洛斯、塔基斯、萨马拉斯、克里萨、索克利斯、安佟纳克斯以及斯泰拉瑞等希腊或希腊裔先锋级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有瓦若索斯、纳瑞帝斯、斯塔帕萨基、安杰里达斯等希腊著名艺术家近年来的新作,更有代表新时期现实艺术的新锐艺术家莱蒙斯、特安达菲利蒂斯、莫瑞斯等人的作品。

人类文明由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共同组成。公元前2世纪,从长安肇始、跨越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将遥远的中国与海洋文明的代表——希腊连在了一起。2000多年来,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世界多元文明的格局。

作为此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主宾国单元将为促进海丝文明多元对话、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相互借鉴掀开崭新一页。

海花岛博物馆是由8个单体馆组成的博物馆,“世纪·浪潮——2020海花岛国际艺术邀请展”覆盖了其中的2至7号馆。

“‘世纪’乃亘久时间之贯穿,迄于今而至未来,绵绵不绝;‘浪潮’则意味着世界的潮涌潮落、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由一个高峰奔向又一个高峰。”展览主策展人王春辰用六个展览部分对展览主题进行了阐释。

此次展览邀请了6位青年艺术家在海花岛博物馆2号馆进行驻地创作,这个单元被命名为“未来触觉”,尝试以此概括青年艺术家的当下思考。

一条干瘪的鲸鱼在白色展台上通过充气装置缓缓恢复了生机,这个15米的仿真巨物,是青年艺术家岳艳娜为展览带来的最新创作,这件作品来源于她数年前关注到的一则鲸鱼在海南搁浅的新闻。蔡雅玲用十万多颗水晶珠创作了《红海》,而胡庆雁则用一贯的铁管作为材料带来了他的新作《家族》,李琳琳创作的一个巨大的生态体系,使用了她常用的大象、树木和草坪,李苑琛借用天然高大的乔木,让镜片闪烁成白日的星光,而田晓磊则是将他代表性的作品组合成了一个视觉迷幻的乐园。这些作品是六位艺术家在考察海花岛博物馆的空间特点和人文环境之后通过作品表达他们对生态、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多元文明的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是基于生命、生态、历史、社会等问题的深度思考,而艺术家无疑是这样一个群体——从自身的文化背景出发,通过作品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和追问。

在海花岛博物馆3号馆,11位艺术家通过雕塑和影像展现了当代艺术对话的“文明之维”。坠落的数字,暗示着生命的流逝;一千只堆积的蚂蚁,组合成一个强有力的生物矩阵;忧伤的海洋动物,仍在追问“这个世界会好吗”?隐形的船只,向每一位观众传达着交流的密码……宫岛达男(日本)、陈志光、向京、乔瓦尼·欧祖拉(意大利)的作品首先映入眼帘,这些大体量的作品在高达15米的博物馆空间形成了强烈的对话关系。而利兹·格林(美国)、汉斯·欧普·德贝克(比利时)、苏雷哈(印度)、黎光定(越南)、Yoon Chung Han(韩国)、艾萨·霍克森(菲律宾)及耿雪,这些带来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正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创造力的彰显。

海花岛博物馆4号馆,是360度的影像厅,极具沉浸之感,因此在这个“全景世界”的单元,邀请了中国艺术家缪晓春和意大利艺术家费德里科·索尔米参展。古典音乐缓缓升起,时而高亢、时而舒缓,缪晓春从经典艺术作品中演绎而来的作品《重启》,展现了人类历史的矛盾和记忆,而费德里科·索尔米则是从文艺复兴的壁画获得灵感,以一种“移动的壁画”追问人类社会发展的某种荒诞。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有了更多解读世界和自然的方法,海花岛博物馆5号馆以“人工再造”为展览主题,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生命、环境、记忆、空间的思考。来自中外的14位艺术家带来了他们的代表作或最新创作,而墨西哥艺术家加布里埃尔·达维和古巴艺术家基德·沃尔特都是在中国首展,伊朗艺术家施拉泽·赫什阿里、宋冬、汪建伟、韩国艺术家朴丽莎则是推出了他们的全新作品。

80000块彩纱、60000颗气钉、12位工人连续5天的工作,以彩虹装置闻名的墨西哥艺术家加布里埃尔·达维的作品《光场》是本单元的一大亮点。在海花岛博物馆6号馆中央圆厅,一道环形的白色幕墙挡住了视线,艺术家借助天光,设计了一条视觉净化的狭长的白色走廊,在走廊尽头,色彩斑斓的绮丽纱布让人眼前豁然一亮。人工的方式重现自然和生命,进而促使观众获得深层的解读和思考。除此之外,雷安德罗·埃利希(阿根廷)、劳瑞斯·切克尼(意大利)、帕斯卡尔·马尔蒂纳·塔尤(喀麦隆)、王志鸥、刘佳玉、鲍嵩玉(新加坡)的作品也悉数亮相,带给观众丰富的视觉体验。

在海花岛博物馆7号馆,59吨石材、36吨环保玻璃、中国国家级非遗黎族民歌,是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为本次展览创作的最新作品。观众走在环保玻璃上,发出的吱吱声音,在隐藏在石头中央的民歌,将思绪带至远处。在这件空间、音乐、极简的材料结合为一体的互动性装置作品上,实现了艺术家一贯的视觉与声音的跨界表达。而在这个单元,时间被拉成了一个切面,徐冰、卡普尔、托尼·克拉格、展望、许仲敏等人的作品倒影其中,不同的视觉冲击,不同的信息文本,艺术所阐释的思想对话得以深化。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林春森】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