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吴英艳 鲁启兰 魏铭纬 摄影报道)
富硒福地,长寿澄迈。
11月16日上午10时,
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
《溯源南渡江 探访母亲河》
大型采访直播
走进第五站——澄迈,
探秘了隐隐于市坐落江边
“勘测”南渡江的一举一动金江水位站,
在高山朗村乘船渡江回忆往昔红色岁月,
揭开了泛舟古邑——澄迈的神秘面纱,
给广大观众带来了
一场精彩纷呈的直播。
从发源地白沙开始,南渡江一路曲折北上,在澄迈县穿过拥有原始气息的加笼坪热带季雨林旅游区,流淌过上千年的金安古渡口,见证过澄迈“姊妹桥”的诞生,协助过龙江乌什村及高山朗村的红色先烈,也伴随着黄竹村长寿老人的人生道路,还一起决战在美亭、解放海南岛,记录着金江水位站从繁华到隐匿,最后在落日的余晖中,与美榔双塔姐妹共进退……南渡江,在人民的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澄迈,何以为千年古县?
澄迈,在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时,因西有“澄江”,东有“迈山”,故而取澄江、迈山之首字,名澄迈县,县名已沿用1390多年。
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位于澄迈县中部,2002年7月由原金江镇、长安镇、太平乡、美亭乡及山口乡5个乡镇合并而成。金江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是中共澄迈县委、澄迈县政府所在地,距离省会海口市约50公里,地处海口市1小时黄金交通圈内,为海口的后花园。有金屯和海榆西线两条省道,及金永、金中、金福和金马等多条县道交汇贯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全镇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9年10月,金江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澄迈的渡口是古老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渡江以母亲的情怀,哺育了江畔的世代百姓,延续了江边两岸的地理人文,也孕育了海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
具有“海南母亲河,世界长寿江”之称的南渡江流经澄迈县内的8个乡镇,全长123公里。它在进入澄迈金江段后地势开阔,河床坡度平缓,筑造了风光秀美,历史悠久,旅游开发优势十分明显的南渡江澄迈段。
在澄迈县金江镇区,南渡江横跨而过,两岸居民依江而建,发展迅速。1990年,一座全长454.93米,桥面总宽15米,连接屯昌至大拉的重要桥梁之一的金江大桥建成并投入使用。它的通车,给两岸居民解决了“平日靠木船”渡江的窘境。而在大桥的另一侧,澄迈大桥也同样气势磅礴的屹立在江面上。两座“姊妹桥”的诞生,贯通了金江镇南北两岸居民的生活轨迹,也打通了金江镇迅猛发展的“金光大道”。
在沿着南渡江走访的过程中,虽然大家口口相传的都是澄迈两座大桥的丰功伟绩,但也有部分老一辈人说,在南渡江上还没有大桥的时候,江边的居民只能靠渡船来回两岸,而澄迈南渡江上的渡口历史也十分久远。
约1000年前的宋代,澄迈就建有第一个南渡江渡口——金安渡口。到明清两代较为发达,设有金安、金江等10多个渡口,民国期间增设德润、潘村等渡口。新中国成立前,渡口依然是南渡江两岸人民交通往来的主要通道。
如今,最古老的金安渡口虽然仍保留着当年的轮廓,但这些曾经热闹的渡口已经变得越来越冷清,很多渡口更是随着一座座大桥的落成而消失,金安渡口也将可能由此彻底成为遗迹。目前,该渡口已暂停使用。
澄迈的历史是红色的
在高山朗村乘船渡过南渡江,不到5分钟便可来到了对岸龙江乌什村,这两个村庄都有着红色的历史,记载了琼崖革命历史的痕迹。
高山朗村是澄迈红色文化旅游路线的第一站,位于澄迈县东南部,是澄迈红色老苏区,有108名烈士,是全县革命烈士最多的村庄之一。高山朗村真澄迈4.25事变中,共被杀害工厂党员和农会骨干50人,然而高山朗人民并没有屈服,一批又一批革命人士投入后面的革命当中,作出巨大贡献。高山朗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村里一直在践行着红色乡村旅游的路线,这也给居民带来了收入,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虽然目前还有很多居民仍在南渡江上捕捞作业而生,但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得到改善。”
龙江乌什村早在革命大时期时就是红色村庄,位于南渡江畔,村庄周边有上百棵百千年以上的见血封喉树,围绕守护着河岸边的龙皇庙。村西面为南渡江的深水潭——龙江潭,江面开阔,两岸岩石峭壁,古木参天。龙江乌什实际上是两个自然村庄,龙江村和乌什村紧挨在一起,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之为龙江乌什村了。
在红色码头停船,拾阶而上后进入村落,便被江畔东岸石壁上那片高耸云天的参天古木林所吸引,这片被称为“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林均有几百年树龄,裸露地面的树根形似龙爪,树冠树枝弯如龙角,因此龙江村的村民们把这片悬崖称为龙头山。而在悬崖边上,还有一处石壁形似一张椅子,相传是“龙皇”坐着乘凉的地方,所以叫做龙椅,把村名叫做龙江;而由于龙头山两边景光秀丽,气候适宜,乌什村的村民纷纷迁居龙头山南北两侧,南边为龙江村,北边则称乌什村。
南渡江上的“卫士”
在澄迈县金江镇的南渡江边上有一处简陋而又具有年代感的平房,这座平房也许有些不起眼,但却是水务系统的一个“千里眼”。沿着地上的土路痕迹走进去,会看到平房门口的铁门上挂着一个牌匾——金江水位站,几平方米的大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台电脑、一张桌子、一张凳子,水务系统的一线工作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金江水位站设站于1975年1月份,位于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向阳路51号,为南渡江中游水情站,工作人员采取定位观测、巡测及水文调查的方法,为防汛抗旱减灾提供水文数据,准确及时地做好水文情报和预报。金江水位站设立时间长久,但工作人员只有3名,而这3名工作人员要24小时轮流值班,随时监测着南渡江的水情。
在南渡江边的护河堤上,记者见到了几根几米长的水尺,水尺是用来测量南渡江水位高度。“我们水位站总共设置了5根水尺,3根水尺放在水中,2根水尺则是在岸上,每根水尺高度不同,通过查看水尺的高度,我们就能读出来水位有多高了,水尺是我们工作当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从事水文行业的金江水位站站长庄肃说道。
在浩瀚的岸边金江水位站显得渺小许多,它静静地坐落在大桥的东侧,实时观测南渡江的“一举一动”,为下游的居民提供最有力的“数据信息”。如今,它依然如同一名卫士一般,驻守在南渡江边,继续行驶着它的使命,虽然看上去已经“风烛残年”,但无碍它成为一名记载南渡江的“侠客”。
【责任编辑:林思冰】
【内容审核:符 坚】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