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史若木)11月23日,省政府印发《海南省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重点发展贸易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涉海金融等,在RCEP、CPTPP窗口期内,紧紧依靠内地庞大的市场,面向两洋加大金融开放创新,努力成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境外企业“引进来”的桥头堡。《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1000亿元、金融行业占GDP比重10%。
形成“两头带多点”的发展格局
《规划》提出,到2025年,推动“监管沙盒”落地应用;在全岛全域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建设普惠金融示范区,构建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相匹配的普惠金融体系;稳步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逐步培育海南自由贸易港离岸人民币市场。
细化的具体指标为: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1000亿元、金融行业占GDP比重10%、金融业税收100亿元、金融业从业人数12万人、资本市场累计融资额4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20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00亿元、上市公司数量50家、保险密度3500元/人、保险深度5%。
除了上述目标外,到2025年,银、证、保、期货等一级分支金融机构、省级持牌金融机构及”7+4”地方类金融机构数量1000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00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000亿元。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省金融业的发展布局是,实现海口、三亚等市县、重点园区金融业差异化发展,推动形成“两头带多点”的金融业发展格局。并提出“分三步走”,建立与高水平海南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一是2021至2022年的补齐短板阶段,即丰富金融业态和市场主体,探索建立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匹配的金融体系。
二是2022年至2024年的巩固提升阶段,这阶段以完备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的硬件条件为主导,逐步落实本规划和各市县、重点园区实施计划的硬件配置。三是2024年至2025年的发展创新阶段,此阶段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金融业高速发展启动阶段。
加快建设海南国际清算所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筑牢现代金融业发展根基,具体举措包括:支持引进或推动设立外资银行等金融业态;依法依规加快建设海南国际清算所;加快推进国际能源、航运、产权、股权等交易场所国际化建设,推动非居民按照规定参与要素市场的交易和进行资金结算;依法依规支持省内上市公司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并购重组,支持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可转债、创新创业债、资产证券化等,增强资金融通功能。
在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规划》提出:扩大银行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支持我省银行业法人机构引进符合条件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加快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内经批准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指定账户或者在特定区域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规定;允许已取得离岸银行业务资格的中资商业银行总行授权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分行开展离岸银行业务。
除此以外,“十四五”期间还将头通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和加快跨境金融服务创新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具体举措是:进一步扩大QFLP、QDLP业务试点规模,全方位便利境外资本投资海南PE、VC市场;鼓励创新面向国际市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及业务,扩大境外人民币投资海南金融产品的范围。
以及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允许我省市场主体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等产品引入境外人民币资金;稳步扩大跨境资产转让范围;探索开展跨境资产管理业务试点,支持境外投资者投资海南自由贸易港内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在我省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并在账户独立、风险隔离的前提下,向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管理产品。
实现科技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热点,那么金融业该如何与创新挂钩呢?
依赖数字化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实现金融机构智能化、轻型化升级改造;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支持开展金融科技创新业务试点;加速供应链金融发展,推动跨境支付大数据应用,提升金融业数字化水平;优化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系统布局以大数据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数据驱动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逐步构建自主可控的金融大数据产业生态;支持海南国家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建设。
除了让创新与科技挂钩,在内容上还发展特色金融,如:发展碳金融市场,鼓励绿色金融创新业务在我省先行先试,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支持力度,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鼓励消费金融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开发特色消费金融产品,运用金融科技开展探索创新,不断丰富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
另外,还支持发展航天、航空、航运、涉海金融,比如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产业,运用海南自由贸易港航运和金融开放政策,推动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运税收、航运金融和船舶租赁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拓宽船舶融资渠道和模式,实现航运保险创新发展,促进航运金融多元化发展。
陆海空等都涉及金融,金融业还涉及接地气的“三农”:积极开发普惠“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开发适应县域涉农中小企业特点的特色金融产品,实施小微企业能力提升工程。
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如何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旅游业”,即支持旅游产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探索对重点特色旅游项目实施贷款补贴政策。
深化“金融+现代服务业”,即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重点,强化对康养医疗等健康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延伸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转口贸易、大宗商品贸易等领域的融资服务;探索推进海洋金融机构建设,开发具有海洋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破解文化、体育和旅游企业信用不充分、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融资瓶颈;突出邮轮游艇等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特色产业金融,重点支持邮轮游艇产业集聚园区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即鼓励金融机构集中优势金融资源,推动金融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数字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与服务保障。
除此以外,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服务,以重点园区运营公司、园区入驻企业以及参与园区建设的省属重点国有企业金融需求为导向,主动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研究和编制投融资规划,提供“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
环境人才合作助推金融业发展
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省内环境、人才和国内外的合作。
在环境方面,一是建立以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基础,以地方性金融法规和金融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法治体系;二是完善多元化、“一站式”争议解决机制,优化和解、专业调解、商事仲裁、行政调处等争议解决新模式;三是聚焦金融企业落地、展业与发展壮大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持续压缩办理时限,优化办理流程,切实减轻金融企业制度成本。
在人才方面,一是畅通地方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干部交流机制,强化跨地区金融人才的双向交流;二是推进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中央部门选派优秀金融干部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三是引进上海、深圳等地区证券期货交易所干部前往我省挂职交流;四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薪酬体系,吸引具有国际知名金融类执业资格或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工作履历的高端金融人才来海南执业创业;五是在金融人才落户、购房购车、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配套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充分享受海南自由贸易港税收优惠政策。
在联动合作方面,一是搭建“海南—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平台”;二是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北京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等重点金融区域的交流协作;三是深化海南自由贸易港与成渝地区、长三角经济带、广西等地区在经贸、金融等领域合作;四是着力构建面向印度洋、太平洋的金融窗口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金融服务中心;五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互访交流;六是推动建立并加快融入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市场;七是推进与阿联酋及其他中东北非国家的机构在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投资管理、金融科技等金融服务业前沿领域的深度合作。
在监管方面,《规划》提出,以现有的本外币账户和自由贸易账户为基础,建立资金“电子围网”,构建我省金融对外开放的基础平台。加强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内贸易金融活动的有效监控,对金融风险做到事先防范、事中可控和事后处置,高效应对突发性、群体性或大规模冲击金融市场事件,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的“三反”监管体制机制。优化跨境资金进出管理体系,实现对进出岛资金的源头、去向和发放全程可记录、可留痕、可追溯,促进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等实施全流程监控,实现事先甄别异常金融活动。
【责任编辑:周小妹】
【内容审核:黎晓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