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流韵 琼州藏宝“遗”脉相承

2021-11-24 08:07 椰网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史若木 吴英艳 刘宁玥 文/图

一场场阵势大、角色多的老古舞,无不让人佩服刀耕火种年代黎族人的超凡智慧和创造性天赋;一匹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记载着黎族人从古至今的春秋四季;一个个陶器工具,激活了古老的陶器烧制技艺……在漫长的岁月中,海南母亲河——南渡江浸润滋养的琼州大地,诞生了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是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宝藏”,也是海南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大江流韵,“遗”脉相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海南“非遗”这笔古老的文化“财富”若要永久流传,需要年轻一代主动“接棒”,续写传承故事,为岁月留痕,也为文化留根。

老古舞

锣鼓吹鸣告祖先

王有春,今年61岁,是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坡生村的村民。他是老古舞的传承人之一。从17岁开始,王有春就跟着爷爷学老古舞,爷爷过世后,他又跟着父亲学。如今,他已是120多名学生的老师。

老古舞,黎语“闯坎”之意,古籍称“告祖先”。“老古舞至少需要三十多人表演、最多六十多人,每个人的特色不同。”王有春介绍,乐器包括大锣、小镲、鼓、唢呐等,每种乐器他都要学,种类繁多,且不容易记忆,但王有春靠着毅力坚持了下来——从一个角色学到六十个角色,从一种乐器学到全部乐器。

“锣鼓、唢呐、大锣小镲等乐器一齐奏鸣,就意味着祭祀祖先仪式开始了。”王有春介绍,老古舞是一种古老的黎族民间祭祀舞蹈,在丧事和祭拜活动时进行。除此以外,凡村寨中有人患病、做噩梦或有不吉利的事发生时,也可举行“告祖先”活动,请祖先神灵消灾除祸;如果没有发生特别事故,全村每3年也要举行一次“告祖先”跳老古舞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

老古舞宣布开始后,舞队压阵人要吹鸣三声牛角号,宣告祭祀开始;接着领舞人和舞队压阵人要站在祭台前朝四方跪拜,即“拜道场”。随后列队在旁边等候的舞者跟随着进入竹阵里。舞队的队员都戴着面具,打扮成各种角色,有骑着高头大马的财主、荷锄的奴子、扛枪的猎人、赶集的村姑等十几个角色,表演者踏着锣鼓节奏在竹丛间交叉穿行。起初是慢步,渐渐地,随着锣鼓敲击节奏的变化而加速,咚锵、咚锵、锵锵咚锵、咚锵、咚锵、锵……在一阵阵中板锣鼓点声中跳起抛手舞、踢脚舞。王有春说,整个表演诙谐有趣,常惹得众人哈哈大笑,这印证了本乡的一句俗语:“无味就去看人跳斋。”

黎锦

一针一线绣山河

黎锦和老古舞一样,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黎族妇女利用极为古老的踞腰织机,织出精美华丽复杂的图案。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据了解,黎锦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几何图案等纹样,其中,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上,还有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在古代,为了存水,罐子应运而生。在白沙部分村庄,还有部分存水的陶罐保留在房前。据了解,白沙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历史悠久,新石器早期已出现土法制陶技艺。陶器的造型艺术呈现了古代黎族妇女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观念,至今仍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我从小就看着奶奶、妈妈制陶,这些技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后就能独当一面了。”刘梅珍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她烧制陶器使用的是祖传的露天堆烧的方法。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陶器成为唯一能够换来食物的东西。

刘梅珍说,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竹刀等,制陶过程由挖陶、挑陶土、晒陶土等12个步骤组成。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饭器等器型。

相较制陶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也不甘落后。黎族骨器,是人类继木器、石器之后又一重要发明,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见证,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润方言等地至今仍保留着骨雕技艺,黎族骨簪精美,雕刻技术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码”也极为丰富,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也蕴藏着黎族社会丰富文化内涵的宝贵实物资料。

黎苗民歌

黎歌苗语润心田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作雅村是琼中黎族文化示范村和黎族民歌民舞传承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民歌传承人王取荣就出生在这里。13岁开始专门学习黎族民歌的他,用的是“笨方法”。“我将黎族民歌一首一首记录下来,记在三本厚厚的笔记本上。”王取荣说,他喜欢黎族民歌,就很用心地去学习。

家中、田地里,都是王取荣练习黎族民歌的地方,干活、休息时都要唱一唱。“现在搜集到的黎族民歌有三百多种,代表性的有30种,根据表现内容可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等。”王取荣介绍,这些民歌,有的以方言命名,如哈方言歌、杞方言调、润方言调;有的以内容命名,如砍山调、哭丧调、求神调、跳娘调;有的以曲调长度命名,如长调、短调等。

据了解,黎族民歌的整个音乐形态呈现出自由、古朴、简约的风貌,它以“曲不定句,句不定字”的自由体为结构特色,以宫、商、角、徵、羽为骨干音,节奏节拍以散板和三拍子为特点,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

王取荣常年走村串寨为黎族群众传授黎族山歌,年年为琼中“三月三”会场活动无偿演唱,常常被邀到省、县一级的各种民歌培训班当授课教师,为喜爱黎族山歌的学子授课。

琼中除了有黎族民歌,还有苗族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民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歌词以七言四句为一节,用苗语押韵,结构严谨、格律统一,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格。平时生活、节假日、劳动、恋爱、婚姻、祭祀都要唱民歌,可以说是“无时不歌”。苗歌演唱艺术以质朴、爽朗著称,心中所想即是口中所唱,是来自大自然的歌唱,蕴含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审美评价。

儋州调声

山歌催得百花开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目前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并发源于儋州市北部的三都、峨蔓、木棠及光村等一带的沿海地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儋州市政府已决定将每年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调声节”。

儋州调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调声歌会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每年在农闲或逢年过节时,青年男女聚会于山野赛歌时传唱,有首歌能形容儋州唱调声的人之多:“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除了儋州调声,海盐晒制技艺也是儋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了解,洋埔半岛盐田方圆七百五十多亩,是当地重要的海盐产区,共有大小晒盐石槽七千三百多个,其中有些石槽已存在了一千多年。洋埔盐田使用的传统晒盐工艺属板晒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沿用至今的传统晒盐技艺是我国制盐工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据了解,海盐晒制需要经过四道程序,一是让涨潮时的海水淹没蓄海水池,用以浸泡晒盐泥地(盐田)里的泥沙;二是退潮后将海水淹浸过的泥沙翻耙曝晒两三天,泥沙干后再铺垫干茅草,将之夯填入堆筑起来的过滤池(盐泥池);三是把蓄海水池中的水倒入过滤池以湮浸池中泥沙,海水慢慢渗漏到盐泥池底后,透过石缝流入旁边低于地面的盐卤水池;四是等到次日上午,池中盐卤水积蓄到一定数量并沉淀澄清后,直接浇灌到石槽里,经过大半天的曝晒,下午即可结晶成盐。

海南琼剧

琼腔古调醉琼崖

琼剧起源于元代,与粤剧、潮剧、汉剧合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在明末清初发展成为海南地方土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2008年,海南省琼剧院、海口市申报的琼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海南的木偶戏、海南斋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琼剧是海南省唯一的地方大戏,清代称为“土戏”或“海南戏”,琼山、海口一带称为“斋”,海外侨胞则称之为“琼州戏”“琼音”。它以“琼剧”为名且见诸文字的时间是1936年,其后这一名称普遍流传开来,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咸丰年间,梆簧声腔传入海南,琼剧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演化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少量曲牌、用海南话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与此同时,琼剧艺人编写的剧目也大量涌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前后,军戏、青楼戏衰落,并入琼剧班,形成文武大班的体制,琼剧中分出文戏佬倌和武戏佬倌两大系统。民国时琼剧编演文明戏,变革唱腔,向写实靠拢。新中国成立后,琼剧迎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挖掘整理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唱腔、曲牌和表演程式,编演了一批新剧目,又创新了一批有特色的板腔,行当体制也精简为生、旦、净、丑、末五大行。

琼剧是海南人民世代发展传承的一种地方戏曲文化,在人类学、民俗学、区域文化学和国际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海南人民的记忆里,琼剧是童年的快乐源泉。如今27岁的小惠(化名)说,最美好的童年时光无疑是那段跟着小姨和小姨丈随琼剧团“出团”的日子。小惠说,公期是海南省特有的风情习俗,也是琼剧团最为繁忙的时间。每到公期,当地的人们都会请戏班来唱戏,全村人会聚在一起欢欢乐乐地看琼剧。

花瑰艺术

匠心雕出木中意

2007年,澄迈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工作。目前,澄迈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32项,其中木雕(花瑰艺术)、冼夫人信俗(民俗类)2项为国家级保护项目。

花瑰艺术是海南民间对木雕神像、偶像、人物像等的俗称。在海南,以澄迈县的花瑰艺术最具代表性。花瑰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与宋代佛、道、儒的兴盛有关。过去,佛、道、儒的各种神像都要靠花瑰老艺人制作。宋代,在澄迈县白石岭的早期道观,祭祀万天大王和雷公神,出现了最初的雕刻神像。明代澄迈县开始兴起军坡节,又称“游公节”,人们将各路民间保护神抬出来游行,供人祭拜。清代的佛、道活动更盛,从年初至年终,几乎月月都有“作斋”(庙会活动)。祭祀的神仙甚多,是花瑰艺术最为兴盛的时期。民国以后,庙会活动时兴时衰,对花瑰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花瑰艺术多以沉木、树根、木化石为原料,以手工雕塑,造型有木偶像、人物像、自然物像、抽象图像等,承载着历史、宗教、民俗信仰的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2010年,花瑰艺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澄迈县木雕(花瑰艺术雕)传习所旁的工作室内,徐日龙刚处理好一件割舍罗木料的打坯,40厘米见方的作品仅基本轮廓就已展露出几分神气。徐日龙于2018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瑰艺术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这位年近古稀的匠人看来,问路花瑰艺术是自己“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所在。走南闯北中,徐日龙的雕刻技术不断精进,《舞姿》《憩》等作品广受赞誉。

军坡节

穿杖行军过火海

军坡节,是海南的一种地方文化习俗,起源于冼夫人设置崖州、阅军振武、安定全岛的功勋性举措,尔后演变为民众自发兴起的纪念冼夫人的节日。在定安,不同地方,军坡节时间不同,大多在农历二月举办。2015年,军坡节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十,是定安县富文镇大里村军坡的日子。按照当地的习俗,村里许多外出的人都会回到家中欢聚,准备好佳肴美酒,满怀期待地等候亲朋好友的到来。亲朋好友也会带着“等路”(等路,在海南人中意为礼品或礼物)来拜访。据了解,规模较大的军坡节还会有如上刀山、过火海、穿杖、行军等各种各样的民俗表演。

军坡历史悠久,最早文字记载于定安籍明代礼部尚书王弘诲所写的《谯国冼夫人庙诗》:“年年诞节启仲春,考钟伐鼓声渊阗。军麾俨从开府日,杀气直扫蛮荒尘。李家墟市龙梅里,一区新筑神之宇。岁时伏腊走村氓,祝厘到处歌且舞。”

军坡节中最有看头的莫过于“穿杖”,是闹军坡民俗活动的高潮部分,现场触目惊心。

“穿杖”的方式是村民用一条手指般粗、数米长的“银针”,往脸颊一穿而过持续一段时间。更神奇的是,当银针穿过脸颊时还不会流一滴血,令人十分诧异。

据传,海南“穿杖”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许多未见过“穿杖”仪式的人都在赞叹海南人“穿杖”的精神和勇气。

据定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定安军坡节最早起缘于定安民间信仰,随着受崇奉的历史人物成为人们平乱安邦的精神偶像,祈安求稳意识的形成,对民族、社稷有功人物的纪念和祭祀促使军坡节孵化形成,而逐渐安定的态势催助定安军坡节得以定型。

【责任编辑:周小妹】

【内容审核:黎晓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