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王辉 柯育超 摄影报道)1月28日上午,在海口市两会首场“代表通道”现场,海口市人大代表、海南中学校长王宏说:“教育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路上,我们努力前行。”
王宏从三个方面畅谈海口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质量的学校文化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二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是高质量教育的保证。三是高质量的学校、社会、家庭共建能够成为高质量教育的保障。
王宏表示,社会发展呼唤高质量的教育,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教育评价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很发展等相关意见以及双减政策,所有这些都指向对更高教育质量的追求。
一、生活重构与校园生活重塑。校园生活是在一定时空中发生和延续的。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空间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他们。学校的空间环境塑造着学生们的当下,也影响着他们的未来。校园空间的重构始终是提升高质量教育不可或缺的保障。
1.让校园成为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
2.让校园空间彰显学校的文化品位。
3.让校园空间更具生命的意义。
二、关系重构与校园生活重塑。人们常说,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单纯靠学识和敬业难以维持新型师生关系,而还要做到人格与智慧并重。真正好的教育不仅给学生知识与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包括与家人、同学、老师以及自我相处。学生只有能够在各种冲突中从容应对,才会懂得尊重与感恩,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校园生活给予学生的这种影响才是高质量教育的体现。
1.师生对话中教师的教育自觉。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交往中,教师都要从知识权威的神坛里走出来,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同行的探索者,让有限的生命与教育使命相伴。
2.在同伴交往中学生的认知重构。
3.在内心冲突中自我的生命重塑。
三、课程重构与校园生活重塑。再好的校园环境、再和谐的师生关系都需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建构实现其应有的教育目的与价值。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课程的支撑。课程也是学生校园生活最重要的载体。
1.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促进学生接收成长。
2.在丰富的校本课程选择中促使学生挑战成长。
3.在学科课程融通中助力学生超越成长。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并不是高质量的标志的全部。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学校不仅应是学生向往的地方,而且是他们身心获得最大成长的地方。可以说,校园生活样态和品质折射着教育的质量。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育正是通过丰富而完整的校园生活来实现。
【责任编辑:周小妹】
【内容审核:孟秀莹】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