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小街不小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王辉 摄影报道
大家都在喊着“秀英小街”这个名字,然而在秀英街道上却找不着这个名字的路牌。其实大家喊的“秀英小街”,指的是现在的海南省人民医院门前的秀华路。每当走过这条街道时,总有人会疑惑:这条小街为啥起这样一个名字?
小街很小,内涵却大;尽管没有标牌,地位却高。多数人理解秀英小街的“小”是相对纵向的秀英大道和丘海大道而言的,但实际上在扩建后的秀英大道和丘海大道暨原疏港大道1994年竣工通车前,秀英小街便早已名声在外。
1954年,贯通海南岛南北、穿越五指山黎区的海榆中线建成通车,为纪念献身祖国国防和海南建设的221名烈士,国家交通运输部和海口市人民政府在海榆中线起点的秀英小街建起了“华南公路工程修建烈士纪念碑”(至2001年迁入狮子岭),在此后的近五十年时间里,即使有了先烈路(至2001年)的正式名称,即使先烈路后来又改名为现在的秀华路,但人们依然习惯性的以有别于海榆中线的秀英小街来称呼这一区域。也是在这一时期,秀英小街及周边曾先后有海口市钢铁学校、海南行政区商业学校、海口市劳动大学、海南医专中级部、海南人民医院秀英留医部和海口汽车西站等学校和单位入驻,一时群贤汇聚、土木大兴,现今秀英区的基础框架就此形成。
秀英小街是秀华路和秀英大道交错处为中心的城区,路很旧,住的人却不少。比秀英小街更为久远,支撑起小街骨架的是书场和美鼎两个村,可惜美鼎村在建省初期的日新月异中化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只留下后人不明所以的金鼎路依稀还有往日的印记。而“体型庞大、四通八达”的书场村占据着地理与人口的优势,在稍早之前的1935年,当海口港首次西迁并在书场村东田洋边建成海南岛第一座钢筋混凝土丁字栈桥的书场码头时,就此开启了秀(小)英港成为海南最大客货运码头的历史。
今天的书场村依旧保持着建省初期的“富贵模样”,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琼粤川湘、杂然相处,甚至“东井西场”的村落布局也没有太大变化,古井、祠堂、庵庙不一而足。也或许正是因为有了码头的便利,有了市场的贸易,有了贯通南北西东的交通,自1956年秀华乡、秀新乡合并成立秀英乡并驻地书场村后,无论是之后的海秀公社、秀英公社、跃进公社、海秀乡还是秀英区,政府驻地再也没有离开过书场村秀英小街的区域范围。而秀英小街、书场村和曾经书场码头旁的东方洋或许也正是因此得海港商埠优势之先,逐步成为海口市内外商贸中转站和西北片区城乡集贸中心。
曾经,秀英小街的道路本就有些狭小拥挤,路边再被许多小摊小贩占满,有推着车子叫卖的,或用一块大木板随意搭成桌子,在路边占了个空地就开始吆喝的,更有甚者铺一块布就地摆摊。行人在这狭小的路中穿行,还要时刻注意来往的电动、摩托车,要是有一两辆小汽车通过,整条路短时间内怕是难以通行。如今,秀英小街道路变得宽广干净,道路两旁的摊位一个个都在规定的区域内方方正正地摆着,各自管好所经营区域的卫生,摊点不再零散凌乱,沿路商户全部进店经营,做好自己的“门前三包”,自己负责好卫生秩序……以前拥挤不堪的街道一下宽敞起来,行人、电动车在小街里自由畅通。
为进一步改善海南省人民医院区域的交通状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秀英区科学建设、优化院区周边道路交通路网体系。目前,秀英区对秀华路西向东道路进行扩容增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段辅道增加2个车道,在其余段增加一个车道,进一步优化道路交通环境,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同时,在秀华路上建起一座现代都市人行天桥,一下子把秀英小街的交通和形象提升起来。“医院这边车多人流量大,每次过马路都挺怕的。有了天桥就好了,我们走天桥,车辆行马路,我们过街安全放心。”在秀华路(省人民医院北侧),市民洪珍看着新建好的人行天桥,连连称赞。
天桥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城市的形象,体现着城市的温度。秀英小街天桥建成后,将实现人车分流,消除市民过马路安全隐患,行车也会更加通畅,大大方便周边市民出行。
【责任编辑:庄华敏】
【内容审核:林春森】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