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良:构建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将进入实务阶段

2022-10-31 00:26 中国新闻网

吴志良:构建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将进入实务阶段

中新网厦门10月30日电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吴志良日前指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成立,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也将进入实务阶段。

吴志良在10月29日线上出席厦门大学“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时做上述表示。当天,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还联手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举行“闽台风物与文化思想:闽台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两岸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台港澳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本次活动。

吴志良在致辞中介绍了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他指出,澳门本地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特性既是社会现实,也成为澳门社会的普遍共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成为当前澳门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他期许澳门文学艺术界比以往更积极地讲好澳门故事、投身发展大湾区文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

“澳门由于她的历史和地缘关系,成为近代史上中西文化最早交汇的地方。”吴志良说,自明中叶以来,中外文人墨客游历旅居澳门留下诸多文学佳作。

这包括汤显祖所作的《香岙逢贾胡》,便反映出他首次遇见西方商人的惊喜,在《牡丹亭》中以佛学的宗教标记代指澳门天主教传教事业的蓬勃景象,如今已成为澳门城市发展初期社会面貌的生动写照。而葡萄牙诗人卡蒙斯游历东方所作的《卢济塔尼亚人之歌》的部分情节,通过纪念建筑的描绘而早已深入澳门民间,也成为澳门城市文化标记之一。

吴志良提及,至清代,吴历创作《澳门杂咏》三十首,生动地反映出当时澳门商埠的地位以及在经济上对海外贸易的倚重。在澳门长期生活的葡国诗人庇山耶所创作的《滴漏》,更在葡萄牙文学史上被视为象征主义诗歌的典范,对20世纪葡萄牙的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吴志良还列举以创作旧体诗词为主的“雪社”、1930年代,澳门出生的诗人华铃(冯锦钊)、1960年代“红豆文社”等文学社团指出,进入20世纪,澳门文学迈进百花齐放的繁荣年代,中文、葡文以至“土生葡语”文学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葡裔社群在同一时期也涌现出一批既反映族群生活、又反映对种族文化和平共处的期盼,例如江道莲、飞历奇、飞雅德、高美士等。

吴志良回顾说,澳门在1976年开始进入社会制度本地化的历史新阶段,并随着中葡两国顺利解决澳门前途问题而使其进程深化。不少澳门的居住人口从逗留的观念逐渐演变成定居,各项社会设备的建设和落成,使澳门的不同群体有了共同相处的空间和沟通的机会,造就了澳门本地造型艺术、文学创作、历史研究和出版方面自198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

吴志良介绍,澳门基金会在1990年代初与澳门笔会和《澳门日报》合作,设立的“澳门文学奖”“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澳门文学作品选》征稿活动,十多年前与文化局合作出版《年度澳门文学作品选》,以及由其他文学团体举办的“澳门文学节”、文化部门开设的“澳门文学馆”等,更为储备澳门文学创作人才提供平台。

“从澳门文学发展历程可见,尽管澳门文学根植于多元文化环境,但更为重要的是,澳门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吴志良说,过去,澳门文学被视为境外华语文学,如今对澳门文学的研究,应按照历史语境和社会现实,更多地从中国文学的视角加以剖析。

(原标题:吴志良:构建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将进入实务阶段)

【责任编辑:符月莹】

【内容审核:黎晓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