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港大讲坛‖宋一夫:守护传承弘扬,让古代典籍“活”起来!

2023-07-24 21:14 海拔新闻

海南自由贸易港大讲坛‖宋一夫:守护传承弘扬,让古代典籍“活”起来!

戳图看视频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徐明锋 摄影报道)7月23日上午,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指导,海南省社科联(社科院)主办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大讲坛2023年第14讲(总第528讲)在省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开讲。中华书局原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编审宋一夫作题为《保护典籍 传承文明》的专题报告。

海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星良主持报告会。来自省委宣传部、省旅文厅及文化系统、海南出版社等单位的党员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约200人到现场参加学习,约5.1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观看。

中国古籍形成中华文明的特有文化

两个半小时的报告会,宋一夫深入讲解了中国古籍的现状,详细介绍《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古籍和中国古籍在海外流传的情况,深度剖析中国古籍以及海南古籍的历史与当代价值,让听众进一步了解了保藏典籍,在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宋一夫还提出整理运用古籍的意见建议,让古代典籍“活”起来,才是古籍保护的终极目的。

“中国古籍记载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我们国家在历史上形成了程序化般的修史传统。一是后一朝撰修前朝的历史,以官修为主,早在殷周时期就设有史官,以后各朝代均设有史官,记载历史。二是个人修史。三是地方志类的修志。”宋一夫表示,《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记载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游历西域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的所见所闻,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等方面均有较多的记载,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为各国学者所重视。

此外,中国古籍形成中华文明的特有文化。一是形成儒、道、释、墨、兵、法、医、农等传统文化,无论诸子百家的学术,还是汉唐宋元明清的思想文化,均保留在灿若群星、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之中,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二是形成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民族性格等。中华民族的文化,即典籍文化的代代相传,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性格,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系统的天道文化。三是形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东方文化。中国古籍的海外流转与分布,形成以东亚、东南亚为主的东方文化圈,以及西方社会的中国汉学文化。

海南古籍历史与当代价值剖析

报告会上,宋一夫通过进一步解读《更路簿》、苏东坡与海南、海瑞与海南、最早的海南地方志正德(1521年)《琼台志》、500年方志猿迹可查等,剖析海南古籍的历史与当代价值。

他表示,自2009年以来开展的海南省古籍保护工作,全省参加古籍普查的14家古籍收藏单位和个人,共普查登记古籍约2240部23930册,其中明代古籍69部1087册,明清稿本11部18册、钞(抄)本33部92册。内容覆盖经、史、子、集、丛(含新学)五大部类,版本以汉文刻本为主,有刻本、稿本、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类型。现存最早的海南地方志是《琼台志》,极其珍贵,这是海南历史文化的极致遗存。

古籍整理与出版主要有三种形式

“目前,古籍整理与出版主要有影印出版、数字出版、深化整理与深化出版这三种形式。”宋一夫谈到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怎样整理的问题时认为,从原则上讲,影印出版具有一定价值;从出版物的形态上看,影印出版的古籍除了印刷形式有所变化之外,文本样态,内容承载均无任何的改变,只是面貌呈现从一部纸介图书转化成为另一部的纸介图书,没有使被影印的古籍增加了任何的附加值。

宋一夫还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促进古籍出版形态和阅读形态的多元化。古籍的数字出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全国图书馆珍藏的古籍,应该由国家统一规划,分重点,分先后,分批次地进行统一出版,这样既有保证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有序性,又能防止因古籍向数字化的转化过程中,使古籍遭到转化使用不当而带来的破坏,也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避免二十万种古籍的重复数字出版。深化整理与深化出版主要是用现代人的思维视角,研究方式,揭示古籍的当代价值,使古籍为现实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不同的语体,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空,使古籍为现实服务十分之难。所以对古籍整理,我们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不可急功近利,求大求快,这样不仅不能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很可能误传误导,其原因古籍之中本身就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共存,如何去伪存真,去其糟粕,保留其精华,以及由于整理者不够专业,对古文理解存在着偏差,导致误读误解。这些都是整理和出版古籍中尤为重要的。”宋一夫表示。

古籍修复师尚处在人才缺乏状态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古籍书目的20万种。清代《四库全书》,收书3462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一次图书结集。二十一世纪初,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收书5213种,规模达《四库全书》的1.5倍。目前,全国图书馆藏有各类古籍2717.5万册件,其中珍惜善本古籍229.5万册件,全国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图书馆、文本收藏单位、文化保护单位、民间个人等也藏有大量的古籍。”宋一夫谈到中国古籍现状时指出,古籍抢救修复的数量巨大。以国家图书馆为例,馆藏100万册件的珍贵善本特藏中轻度破损的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26万册件,重度破损达12万册件,破损超过半数。国家图书馆已经完成修复的数量只有等待修复古籍数量的12%。当前,古籍修复行业因缺乏职业资格,人员流动差,修复任务不足与繁重并存等矛盾十分突出。

李星良主持报告会时强调,我们要看到,古籍虽浩如烟海,但更需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传统文化不但要有传承,更需要有创新。也要认识到,唯有根据新的时代要求,直面当代中国的问题,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根本遵循和指导,才能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高度重视古籍的保护、传承和运用工作,守护好古籍,让典籍文脉代代相传,让文化血脉永续流淌。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方法,宣传好、传播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携手一道为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建设再立新功。

为方便大家学习,报告会视频在后期制作完成后,将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自贸频道、“社科海军”微信公众号、“省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网)”等线上渠道联动播出,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孙令卫】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