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还是诈骗?“虚拟绑架”盯上海外留学生
戳图看视频
近期,全国多地频现“虚拟绑架类”诈骗案件。相关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冒充公检法机关、移民局、使领馆工作人员,虚构留学生涉嫌违法犯罪事实,哄骗、威胁留学生与家人切断联系,并录制遭“殴打”“绑架”求助音视频等,向留学生家长索要巨额赎金。
诈骗分子如何处心积虑设计骗局?海外学子又该如何筑牢反诈防火墙?记者进行了调查。
多地发生“虚拟绑架”留学生诈骗
“你女儿被绑架了,想要她平安无事,就支付130万元赎金。”近期,家住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对夫妇向属地派出所报案称,一名福建口音的男子用在东亚某国留学女儿小王的微信与其联系,称已绑架其女儿,并向其发送女儿被绑架的照片。
接报后,民警一方面安抚夫妇两人情绪,指导他们与“绑匪”周旋。与此同时,民警迅速联系到其女儿在东亚某国预科学校老师,并委托老师在当地所报案。
报案9小时后,小王的母亲接到预科学校老师电话称,该国警方通过技术定位在当地一酒店找到小王,并将其带回警局作笔录。
据小王回忆,当时她接到所谓“大使馆”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其涉及一起信用卡诈骗案件,需要配合上海警方调查。“我确实弄丢了信用卡,担心有人用我的信用卡从事违法活动。之后一个自称‘上海民警’的人联系我,报出我的准确信息,表示如不配合工作,将影响我父母的正常生活,我就信以为真了。”
此后,小王通过境外社交软件与自称“警察”者联系,按要求主动配合拍摄了自己被捆绑的照片并发送给对方用于所谓的“警方比对”。所幸的是,后来在多方努力下,该骗局被成功识破。
近期,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内蒙古、青海等多地警方都发布涉及“虚拟绑架”的案件信息或警情提示,涉及诈骗金额从10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有驻外使领馆也针对“虚拟绑架”在官方微信号上发布预警。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九支队情报综合大队大队长马涛介绍,“虚拟绑架类”诈骗是一种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传统“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升级版,利用留学生涉世未深、信息不对等而精心设计的“双向连环骗局”。
上海市反诈中心对2022年以来涉及的境外留学生被骗案件分析发现,案件中受害留学生平均年龄仅为22岁,年龄最小的仅17岁,年龄段主要集中于“00后”,“出境到首次被骗”的间隔时间最短仅为1天,超过半数被骗者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内。
诈骗三招:“暴力洗脑”“伪造场景”“制造失联”
记者采访发现,诈骗分子在非法获取留学生和家长信息后,通过各类造假手段,以给留学生“洗脑”、伪造被绑架场景、让留学生“失联”三招,进而实施诈骗。
——“暴力洗脑”控制行为。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周恺告诉记者,诈骗分子在掌握留学生或家长的个人信息后,一方面冒充移民局、警察、海关等工作人员,称留学生涉嫌重大案件,向其发送虚假“逮捕令”“通缉令”“传票”,并以安全审查、自证清白、财力证明、保证金等为由,要求留学生将钱、虚拟货币、礼品卡等转账到指定账户。
他说:“为了让留学生丧失理性思考能力,不法分子会通过每次长达数小时通话,或要求受害者不间断汇报情况,或以家人安全相威胁,对留学生语言‘暴力洗脑’。有的甚至搭建虚假的公检法机关网站,引导留学生自行查询到所谓‘逮捕令’‘通缉令’‘法院传票’等,旨在对留学生实施精神和行为控制,使其听从指令。”
——伪造“被绑架”场景。在相关案件中,不法分子诱骗留学生拍摄录制音频、视频、图片伪造绑架场景,成为攻破父母心理防线的重要一环。
今年4月,上海静安分局破获的一起诈骗案中,不法分子谎称自己是“移民局工作人员”,对留学生贾某进行了深度洗脑,甚至要求其拍摄了一段匪夷所思的视频,画面中贾某披头散发、身着破损上衣,哭喊求救:“爸爸妈妈,我现在有点害怕,我被人带走了……”近期,象山警方公布的一起相关诈骗案中,不法分子通过AI语音合成一名在英国的留学生声音,企图骗取其家长100万元“赎金”。
——制造“失联”假象。上海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防止公安机关、家长、老师等与留学生取得联系,诈骗分子诱骗受害人交出通讯账号和密码,退出所有通讯软件,之后还会威胁或诱导留学生离开住处,独自前往宾馆或立即出境,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此后,诈骗分子再登录受害人通讯软件联系其家属勒索赎金。
“我被骗子要求交出微信账号及密码。他们骗我说将有执法人员来抓我,让我从留学的国家出境避难。几小时之后,我就从该国出境,因没有邻国签证,只能在两国交界处坐了六七个小时。后来边境工作人员找到我,才联系上家人。”贾某回忆说。
筑牢海外留学生“反诈”防火墙
多方表示,当前留学生出国群体年龄相对较小、社会阅历较浅,在异国他乡求学,求助渠道相对缺乏,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留学生群体反诈教育,提升境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增强留学生遭遇诈骗时的应对处置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海外留学生应当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第一责任人”意识,在包括电商购物、购买机票、换汇等日常生活中,妥善提交、保管好护照、身份证、电话号码、银行账号和密码等重要资料与信息,提升社交网络上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如发现个人信息外泄,可及时更改密码、调整账户,并提醒亲友谨防被人冒名欺骗。
马涛建议,有关部门可进一步加强留学生群体在境外的反诈宣教。相关部门可与基层社区建立相关工作机制,针对即将出国的留学生和家属,属地派出所和社区可及时上门开展“点对点”针对性宣传。
“在留学生出国的出入境关口,公安机关可聚焦当前针对留学生群体的新型诈骗手法进行宣教,例如针对涉‘虚拟绑架’诈骗,明确告知‘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社交软件办案,也不会要求向任何账户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等提示,做到精准防范诈骗。”他说。
“留学生和家长群体应当增强遇到诈骗时的处置能力。”上海誉嘉律师事务所主任田原表示,如留学生收到可疑电话,应保持冷静沉着,立即挂断,并通过官方渠道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所在学校或当地警方核实求助,并及时告知家长相关情况。家长如收到可疑的绑架勒索电话,应当立即向警方求助,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取得联系,切勿轻信他人、转账汇款。
(原标题:绑架还是诈骗?“虚拟绑架”盯上海外留学生)
【责任编辑:杨 薇】
【内容审核:孙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