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出炉!
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关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的批后公布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已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规定,依法予以公布。在上述法定控规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严格按照经批准的修改分图则执行。
附件:《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公布材料
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3年11月23日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公布材料
一、编制背景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要求,以及海南省委、省政府建设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要求,在新的区域发展背景和发展要求前提下,三亚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下文简称本次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原则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坚持战略引领,以国家海洋战略、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总抓手,把崖州湾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历史,加强对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战略和路径,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重实效,远近结合。在对长远发展的目标愿景做出战略设想和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海洋战略的开放主线、南海开发建设的时代主线、三亚跨越发展的产业主线,统筹近期规划实施与远期统筹布局的合理关系。
政府推动,主动融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统筹和协调服务力度,提供更有利的政策环境,使崖州湾主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衔接大三亚经济圈的功能、产业和基础设施。
市场运作,产业引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市场发展活力,规范竞争秩序,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三、规划范围
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范围,即崖州湾开发边界以内,面积约69.3平方公里(下文简称规划区)。本次规划在崖州区行政边界总面积346平方公里内,考虑生态保育、全域旅游、城乡一体等相应的规划内容。
四、总体定位
——目标愿景
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生态文明示范新区的基础设施骨架,初步实现经略南海的战略支撑,以深海科技、南繁科技和科教研发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产城融合、港城融合、城乡融合与农旅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至2035年,全面建成国家深海海洋产业新区,深海科技城深海创新中心、南繁科技城农业硅谷、国际种业中心、大学城产学研聚集地取得卓越成效。
——战略定位
总体发展定位确定为“两区、三地”。
“两区”指生态文明的展示区、产城融合的先行区;
“三地”是指拓展蓝色经济的产业地、承载农业硅谷的开放地、培育产学研的聚集地。
五、人口规模预测
据预测,规划区内近期(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10.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远期(2035年)总人口将达到25.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5%。
六、产业体系
崖州湾重点发展深海科技、科教研发及南繁科技三大主导产业,引领多业态融合发展构成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南山佛教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及现代海洋渔业,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深海科技
崖州湾毗邻南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时具有面向南海深远海的南山港现状港口,并具备多条能源上岸通道。
以深海科技城为载体发展深海科技产业,重点包括深海科技、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在深海科技方面,主要发展深海装备、深海材料和深海通讯等。在海洋产业方面,主要发展海洋船舶、海工设备和海洋公共服务等。在现代服务方面,主要发展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等。
科教研发
依托南海深海、远海科研环境优势及南繁育种基础,结合崖州湾科技城的产业聚集优势,布局科教研发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入合作的“产学研”平台。
以大学城为载体发展科教研发产业,发展重点包括科研教育、公共科技研发及创新创业孵化。在科研教育方面,主要发展海洋物理科教、海洋化学科教、海洋生物科教、海洋应用科教、南繁科教和热带农林科教等。在公共科技研发方面,主要发展公共科研创新、企业科技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等。在创新创业孵化方面,主要发展国际创新孵化、产学研综合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
南繁科技
崖州全区现有南繁基地5070亩,占三亚市南繁基地总面积的50%,崖州湾有条件打造南繁科技城,以建设和培育南繁国家实验室为核心,打造国际种业中心,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的农业硅谷。
以南繁科技城为载体发展南繁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包括南繁科研、种业科技及热带农科。在育种科技方面,主要发展农作物南繁科研、林草花木南繁科研、畜牧水产南繁科研和南繁枢纽服务等。在种业科技方面,主要发展生物育种科技、国际种业交易和种业知识产权交易等。在热带农科方面,主要发展热带特色作物科技、热带特色农业服务和热带特色农科旅游等。
现代海洋渔业
利用南海丰富的渔业资源优势、依托崖州中心渔港作为海南省最大中心渔港的渔业产业基础和渔港配套设施,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以崖州中心渔港为载体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发展重点包括海洋捕捞、风情渔村、渔港综合服务及渔业总部。在海洋捕捞方面,主要发展海洋捕捞、海洋牧场技术孵化与生产、海产品加工等。在风情渔村方面,主要发展渔家文化观光、休闲渔业体验、度假旅游配套等。在渔港综合服务方面,主要发展现代海洋渔业配套服务等。在渔业总部方面,主要发展渔业管理总部基地等。
特色旅游
依托南山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佛教文化和现有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设施基础,以及崖州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南繁基地、风情渔港、海洋资源、乡村风貌等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
以南山、崖州古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南山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围绕崖州古城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以南繁基地为基础,发展热带特色农科旅游;以中心渔港为依托,打造风情渔村旅游;充分挖掘海洋资源,打造海洋娱乐旅游;保护乡村风貌,发展田园休闲体验旅游。
七、生态保育
结合崖州湾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特点,构建“生态保育、古城保护、传统文化”三位一体的大生态本底,建立崖州湾“山-水-林-田-湖-草共生”的生态系统。
总体形成“通海绿脉+生态廊道+海绵空间+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的生态空间结构。
八、历史文化保护
保护体系
构建区域总体层面、历史镇区、保护范围、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总体层面保护内容与保护措施
1.尊重山水形胜,构建新山水格局
强化崖州古城紧密衔接的山水形胜格局,以南山为重点、北部五指山余脉为主体的山体山脉,以宁远河为主体的河流水系,以大蛋港和崖州湾为主体的海港体系,以及坡田园地等田园景观。
2.尊重历史底蕴,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明确历史镇区和保护范围,建立涵盖崖州古城、水南村、保平村、保港地区,以及大小洞天和南山风景区的名镇名村保护体系。
在保护的同时求发展,在宁远河、南山两大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区,划定宁远河乡愁文化带和南山佛教文化圣地组团两大文化发展区,对名镇、名村和文保单位实施严格保护的同时,鼓励旅游和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崖州湾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名片。
3.尊重文化资源,延续风貌格局
加强对宁远河两岸环境与风貌的保护;严禁在崖城铁路桥上游宁远河两岸进行大规模建设,严格控制该范围内历史村落的规模与建设;严格保护南山与崖州古城、以及南山与五指山余脉之双峰岭、笔架岭、马鞍山等山体之间的视线走廊。
九、总体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双港双城五组团、一河六湖数溪连、百村千顷南繁科技田”的全域统筹、城乡融合、城绿共荣的网络空间格局。
(一)双港双城五组团
双港包括:南山港和中心渔港;双城包括:崖州湾科技城和崖州古城;五组团包括:南山佛教文化圣地组团、梅山山海公园组团、保港科技预留组团,以及梅山、镇海远景发展组团。
(二)一河六湖数溪连
一河指宁远河;六湖包括:岭落水库、三联水库、牛落水库、北岭水库、抱古水库和大隆水库;以及多条溪流。
(三)百村千顷南繁科技田
保护千顷南繁科技田,同时建设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美丽宜居乡村网络,以景区式乡村与南山梅山融合、农业型乡村与南繁科技融合、历史文化名村与乡愁体系融合、滨海乡村与旅游路线融合的方式,推动城乡融合。使其成为人居环境适宜、低碳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美丽宜居乡村。
全区城乡体系
在崖州区全区强化由“两核心+一组团+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共同构成的城乡体系结构。
其中,两核心即崖州湾科技城重点片区(包括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大学城和崖城综合服务区)与崖州古城;一组团即渔港-保港组团。风情小镇即水南、保平、保港历史文化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即南山、抱古、赤草、北岭、长山、镇海、凤岭、雅安、海棠、三更和三公里。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规划将崖州湾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确定为二类三级:
城市类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级;
村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一级中心村——二级中心村——基层村”三级。
按照不同级别不同标准分别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福利、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商业金融、邮电及其他设施。进而依据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文化、旅游五大门类,落实均等化目标,形成完整的公共设施网络。
十、用地布局
至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总量28.19平方公里,总建设用地32.67平方公里。
十一、总体城市设计
本次规划通过总体城市设计从城市空间、建筑风貌和场所营造三个方面营造崖州湾空间特色。
1、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格局
以南山、梅山、宁远河为生态载体,构建“长山通海轴带”、“南山通海轴带”、“宁远河通海轴带”、“镇海生态廊道”、“盐灶河生态廊道”五大区域性生态廊道。以“鳌山白云、鲸海西风、边城斜照、水南暮雨、稻陇眠鸥、竹篱啼鸟、南山秋蟾、牧野芳草”的崖州古八景为人文支点,结合形态、业态、文化主题与景观体系统筹设计,提出“水南美邑、科技新都、通崖快驿、疍港泛舟、踏浪齐云、丝路乘风、长山旧韵”的崖州新八景,并以景观连廊进行系统串联,构建崖州湾新区“古新八景”为底蕴的特色风貌体系。
2、传承创新的建筑风貌特色
本着传承本土、展示现代、面向未来的原则提出建筑风貌管控原则,对政务办公建筑、商务办公建筑、科研院所建筑、高等教育建筑、文化建筑、商业建筑、景观建筑、住宅建筑提出管控原则。
3、延续文脉的公共空间场所营造
构建“城脉、文脉”一体化的历史文化展示体系,打造面向南海的国家级文化品牌。崖州古城历史镇区形成“一府、一城、两轴、五区”的展示格局;各历史文化名村采用突出资源优势的展示方式,强化自身特色。
开敞空间管控
1、自然景观要素管控引导
山体及山前控制。原则上禁止建设高层建筑,应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保障与山体轮廓线的良好协调。
滨海一线控制。严格保护滨海岸线、沙滩及滨海绿化带,保障滨海地带的公共性和良好的可进入性,营造具有热带滨海风貌特色、环境优越的滨海景观带。
滨海二线控制。强调保护和梳理生态景观要素,严格管控各类“显山露水”的视线通廊。建筑形态风貌体现热带特色,尺度适宜,风格富有现代地方特色,色彩宜清新淡雅。
滨河景观廊道管控。尽量保持河道及岸线的自然形态,将生态保护、河道整治、用地开发与景观优化、丰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
2、人工景观要素管控引导
节点区域。从环境保护、空间形态、整体结构、风貌特色等方面加强管控与指引,营造具有旅游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节点区域。
门户区域。重点塑造城市门户区域的景观形象,突出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特色。
景观标志点。沿滨海带结合垂直滨海的景观道路廊道规划建设系列景观标志点,作为景观道路的对景和崖州湾海面上的标志景观。
观景点。保障观景点的开放性和良好景观环境,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规划设计需从相关观景点进行视觉景观分析。
重要视线通廊。保障主要标志性区域之间、主要道路对景视线通廊的通畅,加强对沿线建筑高度的控制。
3、空间形态管控引导。
营造滨海整体舒缓,中心集聚突出,肌理疏密有秩的空间形态。在公共服务核布局地标建筑群,集中展现崖州湾科技城空间形象。
滨水区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40m-60m以下。
一般性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60m-80m以下。
高价值区建筑。建筑高度控制80-100米。
地标建筑群。按100-180米控制。
重点片区指引
根据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和大学城三大组团各自功能的特点与相应的空间需求完善各组团的空间布局。
1、深海科技城
布局理念。强调多元功能复合,适应企业多样要求,回归城市街区尺度。
布局模式。改变均质化布局工业用地的传统园区模式,结合新城市主义街区形态,以孵化平台为中心,周边根据深海科技产业的空间特点布局“智造单元”,打造紧凑复合发展的“创智街区”。
2、南繁科技城
布局理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整合多样产业资源,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布局模式。在以农田为背景的育制种基地中嵌入学术交流、科普展示、种业交易和国家实验室等功能空间,打造高端业态整合的“种业硅谷”。
3、大学城
布局理念。共享教学配套设施,搭建公共研发平台,增强产学转化联动。
布局模式。深入分析梳理大学城内主要人群日常生活与科研工作的动线特征,在城市街区中围绕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布局大学园区、生活配套、科研孵化等功能,打造共享高效活力的“人才基地”。
村庄建设引导
1、总体要求
崖州湾区域内村庄应作为崖城文脉的重要延续载体,应在体量、形式、装饰和色彩等方面充分体现三亚地区传统建筑特色。
2、建筑高度管控
根据海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农村新建住房高度不得超过椰子树”,规划秉承体现绿色生态、融入自然环境城市设计理念,规划区范围内建设用地建筑高度主要控制在12米。位于部分节点且具有景观标志性的建构筑物,限高可控制在18米。
3、建筑风貌管控
鼓励采用横向分段、竖向分节的手段,形成有韵律又富于变化的建筑立面。
4、建筑材质
主要材料。墙面、地面应选用砖、石材质作为主体;装饰构件应使用砖、石、木、泥、灰作为主要的材质。
点缀材料。应选用木材、竹材、草料等体现生态环保特点且具有乡土特色的自然原生建筑材料作为主要的装饰与点缀材料。
5、建筑色彩
主色调。主色调为建筑用色面积最大的颜色,一般占总面积的70%,主要是指墙面色。规划区内建筑宜采用深灰、灰白作为主色调。
辅助色。辅助色为与主色调相搭配的颜色,占总面积的25%,其中传统建筑的屋顶大面积瓦片色,线脚色也分为此类。规划区内建筑可采用深蓝、灰黑、赭石作为辅助色。
点缀色。点缀色占总面积的5%,一般为建筑门框及玻璃色,也包括一些传统建筑屋顶丰富多彩的陶雕色及墙面陶瓷壁画色。规划区内建筑可采用暗绿、绛色、杏黄作为点缀色。
6、建筑特色元素
骑楼元素。鼓励采用骑楼、连廊或屋檐挑出的设计手法,创造全天候的步行环境。
连拱廊要求沿街墙立面设置,在规定有商店的地方必须设置连拱廊,同时拱廊应覆盖人行道。
十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1、构建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网络。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国际化发展,建设城乡共融、全球共享的生活服务设施网络。
2、打造15分钟社区服务圈。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及就业创业等服务功能,形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生活服务圈。
十三、片区发展指引
根据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功能特点,本次规划将规划区划分为七大功能片区,并针对各片区的功能特点,提出发展指引要求。
深海科技-大学城片区发展指引
深海科技城以深海科技和海洋产业为重点,配套现代服务功能,全面联动发展临港型深海海洋科技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深海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布局国康医院、招商信息、大数据中心、国际船舶服务中心、海洋装备服务保障中心、招商工业深海装备中心、招商港口综合仓储物流中心等。
大学城则依托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及自身教育功能定位,以科教教育、公共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孵化为核心,围绕引进的国际一流大学园区及科研孵化区,建设各院校及生活区,打造公共设施服务区,为大学城内各院校提供公共服务及产学研配套服务,以共享理念打造开放式大学城、公共教育平台和产学研基地。主要布局南繁共享研究院、深海共享研究院、人才公寓、社区配套、共享体育场馆、研发孵化基地等。
公共服务核主要布局图书馆、展览馆、音乐厅等公共服务设施,商务商业综合体、商办公寓综合体、海洋科技会展中心、深海科技服务中心等产业服务核心。滨海休闲带主要布局学术交流中心、滨海酒店等。
南繁科技城片区发展指引
南繁科技城以建立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为目标,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探索建立中转隔离基地(保护区)、检疫中心、种质保存中心、种源交易中心等,主要布局研发总部、商办公寓综合体、商务酒店、南繁广场、总部基地、人才公寓、综合医院、完全学校等。
崖城综合服务区片区发展指引
崖城综合服务区主要为崖州湾科技城产业发展提供生活配套。以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生活商业配套,为崖州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以创意性的生活休闲商业空间并为科技创新、高校师生创业提供非正式交流平台。
崖州古城片区发展指引
崖州古城片区以打造国家级历史乡愁主题旅游为目标,主要发展的产业门类有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和智慧旅游。核心发展思路是凸显崖州古城组团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特征,布局精神文化型、智慧型深度体验游,发展历史乡愁主题旅游,实现由传统观光游向精神文化型、智慧型深度体验游升级。
渔港-保港片区发展指引
渔港组团以中心渔港为载体,打造南海渔业基地,主要布局海洋捕捞、渔港综合服务、南海维权项目、渔业管理总部基地,保港片区主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及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在月亮岛布局种质隔离检疫功能。
南山港片区发展指引
南山港的核心功能以海洋科考、海试试验及临港产业为主,作为深海科技城的配套港口,承担港城融合示范作用。
空间布局上,南山港区布局四大功能区:海洋科考片区主要承担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深海科考码头功能;海洋试验片区承担海试服务功能;临港产业片区主要为三亚城市提供基础货运、海运功能;发展预留片区为南山港未来发展预留备用地。
南山佛教文化圣地片区发展指引
南山组团以南山佛教圣地为载体,发展佛教文化观光、佛教文化体验、佛教衍生旅游产品。凸显南山片区山海相连的空间特征与其在佛学中的重要意义,布局以南山佛教文化与互联网创新游为核心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以南山佛教文化观光、佛教文化体验和佛教衍生旅游产品为核心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体验空间。
十四、五网基础设施布局
加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提升、改造与建设。坚持“安全优质、绿色生态、经济实用”原则,科学规划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的布局、选线、选址,尽可能避让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把“五网”建成生态网、景观网。
路网布局
以绿色交通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打造与崖州湾功能定位相匹配、与生态景观环境相融合、多种交通方式相协调的高效、智能、安全、便捷、绿色、创新型综合交通体系。
综合防灾规划
宁远河城区段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上游段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区域防潮标准为100年一遇。
主城区结合可持续排水系统的建设,增加雨水调蓄池,结合生态洼地、公园、街头绿地形成完善的绿地廊道,对雨水进行蓄积,避免洪峰集中,减轻主河道的负担。
构建健全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建立陆地、水域相结合的消防救援体系。
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结合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进行主动防灾,逐步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防护空间体系。
(原标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出炉!)
【责任编辑:陈丽洁】
【内容审核:肖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