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关税政策对海南自贸港封关的影响”座谈会专家发言摘要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徐明锋 摄影报道)4月11日上午,海南省社科联(社科院)召开“美国高关税政策对海南自贸港封关的影响”座谈会。参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紧扣热点、联系实际,分析美国高关税政策对海南自贸港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为海南自贸港应对美国高关税政策提供宝贵的思路。现刊登专家学者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海南南海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胡卫东从境内关外特征、重大挑战和“关外”开放机遇三方面展开深度分析。他指出,在中美高关税对抗升级的背景下,海南作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载体,既面临全球化逆流带来的挑战,也迎来重构国际经贸规则的战略机遇。唯有进一步提高开放度才能释放制度红利、战胜挑战,借此构建“高韧度”的岛屿型现代产业体系。海南自贸港因中美博弈而生,必将因中美博弈持续升级而提升开放度。当前虽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凭借境内“关外”规则的比较优势,在深化改革开放上持续深耕,加快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关外”规则的突围之路。在新环境下,要加快建立双重豁免机制与规则缓冲带,构建“内联外通”的关税体系,推进从单一领域创新到系统集成开放,才能推进海南现代产业韧性提升,为打赢中美关税之战做出贡献,展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美国对我国发动关税战将对中美两国乃至全球贸易链、产业链产生深刻影响,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供应链重组。”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良福认为,海南自贸港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存在不少机遇。海南应坚定信心,扩大开放,更加坚定地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南海周边国家及东南亚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面向“一带一路”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面向美国之外的国际市场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继续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步伐,如期实现封关运作。强化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法治化建设,尤其强化合规风险意识。在内外合规的前提下,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助力相关企业应对关税战的冲击。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杨跃辉分析认为,以出口为例,中美贸易战对海南自贸港跨境电商的影响至少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对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产生冲击;二是对国际航运物流和国际货代的负面影响;三是对海外仓布局与仓配规划的影响;四是对金融、保险与股市的短期冲击。他建议,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强化信息管理;调整外贸出口策略,出口转内销,转移出口市场,内外贸一体化联动;打好宏观政策调控“组合拳”;做好信息服务保障工作等,应对中美贸易战对海南自贸港跨境电商的挑战。
“近期美国为了一己之私对中国不断加征关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势必对海南自贸港建设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海口经济学院副教授肖勇认为,从外贸看,海南罗非鱼、电动摩托车、高尔夫球机动车等主要出口商品对美依存度较高,而稀土金属矿、草饲料等进口商品对美依赖度超98%,且部分企业进出口短期难以市场转移与进口替代。同时,美国推动“去中国化”供应链布局,冲击海南跨境产业链规划,其技术封锁也增加海南高新技术产业进口高端技术与设备的难度,影响企业研发与创新。此外,全球资本避险情绪升温,不利于海南吸引外资。对此,海南应依托“一带一路”“RCEP”深化区域合作,降低对美市场依赖;构建“双循环”缓冲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投资信心;成立专班为受困企业提供融资、市场开拓、内外贸一体化等支持;企业需调整市场与供应链布局,提升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与服务贸易,培育新兴产业以降低传统产业风险。
海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中心副主任、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副研究员马超表示,美国单边关税霸权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体现为破坏性创造。美国破坏了自身大国形象和声誉,破坏了建立在自由主义经济逻辑之上的全球化和经贸规则体系,破坏了各国将经济作为安全与权力竞争稳定之锚的认知。这带来的影响是,将创造地区国家重构对美国治下的秩序的选择方向,将创造建立在新的经贸逻辑之上区域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可能性,也将创造地区国家寻求新的稳定之锚的迫切性和行动力。周边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地区国家走稳自身发展道路。我国要抓住和利用东亚国家增强国家自主性的机遇,在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之中塑造于海南自贸港建设更为有利的安全环境。
“辩证地看,美方的动作,本质上是美国国力优势下降的表现,所谓美国利益优先,实际上也是美国的战略收缩。”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先琪认为,综合判断,区域一体化替代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形成,有可能形成两大贸易阵营,或“新三国演义”格局。在此前提下,海南和南海的战略价值显著上升,RCEP、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盟经济和产业链合作的战略空间即将扩大。海南与广西、广东形成了明显的错位竞争条件,有望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枢纽。海南主动推动区域一体化,以自贸港政策主动叠加“一带一路”、RCEP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以东盟和欧盟为重点,强化规则对接,有望打造成产业链多边合作的重要节点。产业链方面,建议重点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吸引国内产业链上游企业落地;加大力度发展金属、煤炭、石油、有机化学、农产品领域的进口料件再加工,服务内地经济“大海”;以新能源为突破口,寻求布局与欧盟的产业链合作,成为中欧新能源合作的“跳板”,有可能打开推动中国-欧盟产业链合作的巨大空间。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南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民盟海南省委参政党理论研究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会长王艳婷认为,美国关税政策陷入三重困境:政治操弄加剧金融风险、制造业回流受阻、对华威慑失效,暴露霸权逻辑不可持续。海南应借自贸港优势构建对冲体系:短期免税经济、服务贸易缓冲冲击;中期深化与东盟产业链合作,通过中间品转口加工规避壁垒;长期培育高端服务业与科技产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海南需深度融入全球治理,灵活调整贸易结构,同时警惕经济制裁与地缘风险,以‘缓冲带’角色探索多边规则创新,为中国参与全球化重构提供新范式。”王艳婷建议,一是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同时,强化“岛内循环”,完善本地产业链与区域协同,降低外部依赖,形成“岛内自足—国内协同—国际开放”的递进式发展模式;二是聚焦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在数字贸易、离岸服务、保税维修、医疗旅游、健康产业、文化贸易、教育服务等方面发力,发展“两头在外”的离岸研发设计,拓展海洋工程服务贸易;三是瞄准科技消费终端产业,发展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布局热带科技产业,结合东盟市场需求,发展智能终端、环境测试等差异化集群;四是抢抓人才回流机遇,构建国际人才生态,发挥海归小镇引流优势,精准引才机制,做好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从多维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包括构建双重豁免机制、优化关税体系、加强法治化建设、调整外贸出口策略、深化区域合作、发展高新技术与服务贸易等多个方面。专家们一致认为,面对美国高关税政策的挑战,海南自贸港需要充分利用其政策优势和独特地位,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加快探索“关外”规则的突围之路。通过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海南自贸港将能够有效应对外部挑战,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俊超】
【内容审核:符 坚】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