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场艺术展览和系列活动举办
戳图看视频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张艺 摄影报道)6月21日上午,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场艺术展览和系列活动在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举办。活动现场,15名五指山毛道乡的黎族手艺人,他们放下锄头,一双劳动的手“变成”了创作的手,凭借非遗手艺和真诚表达,在乡村工作者和共创艺术家的托举下“飞出五指山”。
在乡村工作者和田东明、薛明、原博、刘娜、猫九、杨念芝等2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多家共创单位的陪伴托举下,跨界创作出逾百件艺术作品。展览现场,高达4.5米的植物染和藤编艺术组合的装置大树,三艘长达2米的竹编船,一组名为《伞语·雨林色谱》的植物染伞群……从平面作品到装置作品、服装作品、场景作品,令观展的市民游客耳目一新。
令观展者驻足的还有15位黎族女性最为质朴的表达作品。“一亩种红米饭,一亩种白米饭,两亩就够吃了。”这是一幅植物染作品《我种两亩稻谷》的展签。《奶奶讲给我听的爱情故事》、《路灯和星星》、《我和爸爸去犁田》、《拖鞋》……这些黎族女性用自己的非遗技艺,把自己最为深刻的记忆和最为质朴的情感,创作成了一幅幅感人的作品。
“欢迎大家去到我们的展厅去看展。我们的阿姐们用她们最朴实的语言,就像来自雨林的风和雨林的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大家可以感觉到一种朴素的力量。”五指山市委书记朱宏凌化身这15位阿姐的“非遗合伙人”,并真诚地邀请大家来此参观。
此外,活动期间还举办了“自然霓裳——五指山毛道乡植物染&藤编服装艺术秀”。模特们穿着融合黎族植物染与藤编元素的服装惊艳亮相,这些“国际化”满满的服装是乡村工作者、手工艺人与艺术家们技艺与心血的结晶,承载着乡村工作者对乡村振兴的愿望、手工艺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及对美的追求,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在《毛道乡非遗“出道”·阿姐们和我们》分享会环节,黎族非遗手艺人代表、乡村工作者代表、艺术家代表,围绕展览背后的故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思考。“在AI风行到各个行业的时候,看到阿姐们最为质朴的表达,你会发现,真诚是最有力量的。”三亚学院教授杨洋说。
为推动五指山毛道乡非遗产业发展,在海南省非遗中心的指导下,毛道乡人民政府联合策展人发起“非遗合伙人”计划和教学实践基地招募计划。活动现场宣读了原博、田东明、薛明、陈琳、杨洋等毛道乡“非遗合伙人”计划智库专家名单和首批13位非遗合伙人的名单。毛道乡代表和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代表杨洋共同为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揭牌。该校成为继天津美院设计艺术学院之后,第二所在毛道乡挂牌教学实践基地的艺术院校。
“我们希望在未来能邀请更多高校、艺术家、设计师、企业等各方力量参与,在非遗产品设计和市场端发力,助力毛道乡非遗产业的设计和生产,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毛道乡党委书记黄凌凤表示,希望这个展只是一个开始,为非遗市场化探索打开更多可能。
据悉,6月21日至22日,主办方为广大市民们精心准备了600份互动福利,邀请大家来到现场进行关于非遗的“全民表达”。“我们的表达——五指山毛道乡黎族植物染&藤编艺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场展将从即日起展至7月14日。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孙令卫】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