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如何建设“清凉城市”?专家分析→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李兴民 摄影报道)近日,海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海南“清凉城市”建设相关工作。海南作为热带岛屿省份,夏季漫长且炎热,如何打造“清凉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和城市的宜居性,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那么,海南的“清凉城市”到底该怎么建?
日前,记者从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以下简称“省资规厅”)举行的媒体座谈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海南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海口、三亚、儋州、澄迈等市县开展“清凉城市”建设试点,从生态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布局等层面探索城市降温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海南规划“清凉城市”建设
“城市开发建设中会碰到冷源不完善、风廊不顺畅等情况,会形成‘热岛’的城市组团,这是城市热环境优化工作的重点区域。”媒体座谈会上,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工程师陈晓伟介绍,在省资规厅等单位牵头下,海南省成立专家组研究了最热城市组团、最热城市街区、最热城市建筑形态与建造技术,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制定“清凉城市”规划技术导则,指导解决城市热环境问题。
如何解决城市里的“热岛效应”?专家表示,海南省彰显生态系统观念和全局思维,统筹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和利用美丽河湖建设、江河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优化、疏浚城市江河、湿地公园等冷源地系统,布局、构建清凉、通风的廊道,用顺应自然的方式,结合人工干预,减少城市密集区的热量积蓄。近年来,海南加快推进“清凉城市”建设,海口、三亚、儋州等地陆续开展试点工作,打造兼具热带风情与宜居体验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样板。
“清凉城市”并非大拆大建,而是立足现有“微改造”
海口骑楼沿街而建,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间,形成“上楼下廊”的建筑形态。长廊沿街面连成一体,行走其间,可避免日晒雨淋。“这种为道路和建筑‘加盖’的方式,是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为城市‘降温’的常用措施,也是海南打造‘清凉城市’的‘招式’之一。”陈晓伟说。
据介绍,不止在海口,在三亚迎宾路路口安全岛,遮阳棚让行人舒心地等待绿灯;在儋州环湾新区邻里中心广场,绿植墙和雨棚遮蔽阳光,让游人收起了遮阳伞;在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公园里绿树成荫,比市区要清凉很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
参会的海南大学专家则表示,清凉城市并非大拆大建,而是立足现有城市建设基础进行“微改造”。
专家表示:“打造‘清凉城市’,就是在高温高湿的城市中,通过规划、建筑、植被等多维度干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户外热舒适度,增加城市人气,激发消费活力。”
国内外的“清凉城市”做法值得借鉴
近日,一段宁波鼓楼前大屏“挂”出巨型摆头电风扇,对着街头市民“摇头猛吹”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刷屏。这种大屏和大电扇的联动“整活”,让不少网友直呼上头,不禁感慨古有“望梅止渴”,今有“望扇止热”。
新加坡是全球知名的“凉都”,其成功经验在于科学的城市规划。该国注重城市生态空间规划,打造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形成生态冷源系统。同时,合理布局建筑,利用建筑之间的间距和朝向形成通风廊道,引导自然风进入城市,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此外,新加坡还在建筑设计上采用遮阳、隔热等技术,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
记者了解到,便捷互通的连廊是洋浦产城融合安居工程打造宜居环境、改善居民户外舒适度的重要表现,这与海南省推进“清凉城市”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是儋州洋浦将气候响应型规划设计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过程的体现。
近年来,海口城区如解放西等一些路段浓密的绿色长廊和一处处“小森林”,宛如一把把硕大的“绿伞”,为市民遮挡住炽热的阳光,形成一处处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凉爽空间。
对海口“清凉城市”建设工作的建议
在采访中,有多位市民和专家对海口市“清凉城市”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生态冷源系统建设,逐步构建起城市的天然空调系统。例如,加大对美舍河等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力度,增加河流两岸的绿化面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二是完善通风廊道系统。科学布局、构建清凉、通风的廊道,打通城市清凉廊道系统“引风入城”。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主导风向,合理调整建筑布局和道路走向,避免形成通风障碍。
三是积极推广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城市规划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鼓励和引导建筑开发商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的隔热、遮阳性能,减少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
四是应重视对海口红绿灯十字路口的“清凉”建设工作。
最近几天,高温持续“炙烤”着椰城大地,“热辣滚烫”模式迅即开启,海口“清凉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应多措并举应对高温“烤”验,也应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好做法,结合自身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黄奕宏】
【内容审核:吴钟旺】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