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出台全国首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地方性法规 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8-15 19:52 海拔新闻

海南出台全国首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地方性法规 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戳图看视频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许文玉 张艺 摄影报道)8月15日,“海南自贸港政策解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十八场)——《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定》专场发布会在海口举行。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从会上获悉,近期,海南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定》(简称《规定》),这也是全国首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地方性法规,《规定》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邸伟杰介绍,《规定》共二十七条,结合了海南自贸港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际需求,在科学划分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精准编制差异化准入清单的基础上,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涉及区域开发建设活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时,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建设,引导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

第二,在服务高水平保护方面,强化从山顶到海洋系统性保护,提出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开展海南热带雨林特有珍贵濒危物种栖息地和原生境保护、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加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和路径;提出运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实施入海排污口的分级分类管理,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强化陆海协同的污染物排放管控,优化岸段开发保护格局,保护重要河口、海湾、潟湖、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以及大型海藻场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海洋蓝色碳汇功能。

第三,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治理机制,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成效评估,将减污降碳要求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加强对重点行业减污降碳治理,推动各领域能耗和排放水平过高的生产设备、污染治理设备更新换代工作。

第四,在环境管理联动方面,一是强化分区管控与环评、排污许可的联动,提出根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成效,制定本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综合名录;以园区为重点深入推进环评改革工作,省级及以下产业园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定期调整和动态更新机制开展规划环评的优化。二是建立分区管控与执法监管联动,将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执行较好的生产建设单位,推动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落实以非现场方式为主的行政检查等激励举措;对于违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进行生产建设活动的,移出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五,在服务营商环境方面,明确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设置公共查阅权限,为企业分析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工作提供服务,引导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提前开展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分析工作,让企业少走弯路。同时,通过集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要素管理等空间数据,推动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智能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内容精简化,提升环评工作效能、减轻企业负担。

《法规》采取“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形式,明确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林崇高表示,《规定》是全国首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地方性法规,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基础性法规,采取“小切口”“小快灵”的立法形式,明确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并从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分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建立省和市县两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方面,一是明确省和市、县、自治县两级人民政府分别编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并发布实施。二是强化部门联动,明确和细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在数据共享、平台联动、管理协同等方面的职责。三是确立数字化管控方式,推进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融合创新,完善省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在线政务服务和智慧决策功能,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科学划分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方面,根据生态环境结构、功能、质量等区域特征,通过环境评价,在大气、水、土壤、生态、声、海洋等各生态环境要素管理分区的基础上,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一是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及红线外经评估需特殊保护的其他重要生态空间,划为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单元。二是将政府批准的产业园区等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资源能耗高、污染集中、破坏严重、风险高的区域,明确为生态环境重点管控单元。三是除上述两类单元外的其他区域,作为生态环境一般管控单元。

精准编制差异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方面,《规定》要求对三类管控单元编制差异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一是优先保护单元为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该类单元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其他重要生态空间按照限制开发区域进行管理,并根据其功能属性、管控要求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二是重点管控单元为发展和保护矛盾突出、需要强化污染防治的区域,该类单元应当明确环境质量底线目标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提出邻避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三是一般管控单元为优先保护单元和重点管控单元以外的其他区域,该类单元应当以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为目标提出管控要求,预留发展空间和潜力。

创新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机制方面,一是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论证、备案、实施的具体程序。二是明确结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成效,制定海南自贸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综合管理名录,通过符合海南自贸港管理需求和产业特征的管理名录,实施精简高效管理。三是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明确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出具的空间准入意见,应当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有效识别和规避邻避效应。四是加强园区服务,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作为产业园区项目招引时的重要依据;结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定期调整和动态更新机制开展园区规划环评的优化。

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落地方面,一是强化数字化应用支撑,规范省级信息平台基本功能要求,建立以平台为载体的成果动态管理、数据共享、智能研判、业务协同的应用体系。二是明确规划——政策——项目全过程决策体系的应用要求,规定编制修改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制定涉及区域开发建设活动等政策,应当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并明确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当开展生态环境准入研判,同时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提出针对性管控要求。三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规定跟踪评估、监督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纳入海南自贸港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

【责任编辑:谢镇蔚】

【内容审核:李彦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