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密码》第六十五期:手汗症全面解读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柯育超 摄影报道)天气不热,甚至坐在空调房里,手心却总是湿漉漉的,仿佛刚洗过手一样?在学习、考试时总是害怕汗湿书本和试卷,在社交场合不敢握手;在工作中操作键盘、手机,连签名都可能因湿润的手掌而模糊不清且湿嗒嗒……这些看似小尴尬的困扰,实际上可能是手汗症!8月29日15时30分,国际旅游岛商报《健康密码》栏目邀请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吴毓优做客网络直播间,回答有关手汗症的问题。
手汗症,医学上称为原发性手汗症(Primary Palmar Hyperhidrosis, PPH),是一种功能性的异常性疾病。它指的是在没有明显诱因(如天气炎热、紧张、运动)的情况下,手掌部汗腺过度分泌汗液,远超身体调节体温所需的量。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手掌持续性或阵发性过度出汗,可伴随足底、腋窝等其他部位多汗。据统计,我国手汗症患者超3000万,但仅10%的人主动就医,多数人选择默默忍受。
吴毓优表示,手汗症本质上是一种由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过度兴奋所引起的生理性疾病。人体的汗腺是受交感神经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后腺体分泌,就会产生汗液。这种神经的兴奋不受人意识的直接支配,人在紧张、兴奋、烦躁等状态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就会自动增加。它并不会严重危害健康,但是严重的手汗症不仅对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烦恼和不便,更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一些患者甚至会因此产生极大的痛苦和自卑的心理。
吴毓优介绍,手汗症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出现手足多汗、腋下多汗,以及面部多汗等情况。手足多汗者的手部长期潮湿极容易引发皮肤病,如皮炎、手足癣、皮肤汗疱疹等,患者会非常害怕与他人握手,产生社交恐惧和自卑感;腋下多汗者可能容易出现细菌或真菌感染,甚至出现腋臭等情况;手汗症患者日常面部出汗较多,常常需要擦拭,因此面部时常出现潮红的情况。
临床数据显示,多汗症的发病率约为2%—4.8%,原发性手汗症占绝大多数(约90%),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平均13岁),青春期加重,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倾向(约12.5%患者有家族史);继发性手汗症则与内分泌疾病(如甲亢)、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药物副作用相关,常表现为全身性多汗。
吴毓优介绍,手汗症的出汗程度有3个级别,即轻度、中度、中毒。轻度患者的手掌虽潮湿,但不能打湿手帕;中度患者则出汗时汗水能湿透一张手帕或纸巾;重度患者则是汗水呈水滴状滴下。手汗症虽不危及生命,但因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的显著影响,具有明确的治疗必要性,尤其是中重度患者,治疗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患者需求进行手术,而且这个只是小手术,请大家不要恐惧。一场手汗症手术最快10分钟即可完成,如果恢复好的话,翌日就可以出院,而且不需要缝针。15岁—50岁是手汗症手术的最佳年龄,12岁以下儿童症状尚在变化中,应给予一个观察期。50岁以上患者可能因为高血压、胸主动脉硬化、扩张,甚至扭曲覆盖左胸交感神经干,操作难度颇大,故应慎重考虑。”吴毓优说。
需要注意的是,术后偶见的并发症包括术后气胸、局灶性肺炎和疼痛等。此外,术后代偿性出汗几乎是100%,极个别出现严重代偿,术后复发发生率小于1%,味觉性出汗则比较少见。“代偿性出汗是身体散热功能的一种‘重新分配’,而不是凭空多出来的汗,所以术后患者出现代偿性出汗也不要惊慌,这是身体通过其他部位出汗,以维持体温平衡。”吴毓优解释道。
【责任编辑:黄奕宏】
【内容审核:李彦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