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开学焦虑”怎么办?海南心理专家建议→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柯育超)9月1日,轻松愉快的假期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始了。此时,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甚至是老师、家长,或多或少都会感到不适,仿佛都患上了“开学焦虑综合征”,他们情绪低落、心浮气躁、学习注意力不集中、逃避上学……
因此,每所学校在开学前均会提醒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呵护与陪伴,帮助孩子恢复稳定的学习生活节奏,建立科学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等。此外,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医学科主治医师蔡悦给出建议,让孩子循序渐进地调整心态,允许其试错,并多一点耐心,使其身心平稳“换挡”。
现象:部分学生无法迅速进行“模式切换”
9月1日中午,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医学科主治医师蔡悦摘下口罩,来到洗手台前洗手,一上午的时间,蔡悦已经接待了好几名学生的问询,这当中有刚踏入上高中校门的王同学(化名),由于高中需要住校学习,突然的环境变化使得王同学出现精神萎靡、身体不适等症状,经过检查后发现一切正常,才意识到可能是与心理压力相关。
蔡悦表示,从2025年8月中旬开始,前来进行心理问询的学生、家长逐渐增多,而出现“开学焦虑症”的学生大部分为初一或高一的学生,部分陪同来问询的家长甚至比学生还要紧张、焦虑。家长们主要担心孩子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害怕学习成绩跟不上;或担心住校学生无法应对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产生厌学心理等;或是由于暑期生活节奏杂乱,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一时无法从“舒适圈”中迅速投入到学习里……
“很多来问询的家长、学生情况基本都是比较轻微的,稍微干预一下或者使用相关药物治疗即可。”蔡悦表示。
记者在学校走访时发现,有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不想上学,只想睡觉”,也有学生称“一时无法摆正学习态度,一上午都是‘蒙圈’的状态”,还有学生则表示“自己上课一直走神,脑海里总是跳出各种游戏画面,还被老师批评了”。
家长:成为孩子的“支持者”
如果您发现孩子出现“开学焦虑症”,应该怎么办?“直接指出错误的地方,让其迅速改正。”王女士告诉记者,“王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六年级,暑期在外婆家生活。因为外婆比较疼爱外孙,所以很放任孩子,昨天到学校报名还迟到了。今天开学第一天,睡到早上7点还不想起床,说还想放假几天,让我去跟老师请假,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另一位家长陈先生表示,“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孩子因为贪睡而差点迟到。午饭后,直接习惯性地抄起手机就看,完全处在暑期的‘舒适圈’中。当时我就大声地数落了两句,孩子才慢悠悠地放下手机,转身回房间休息。”
采访中,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还处在暑期的“松弛模式”,作息跟着兴趣走,不用赶作业、背课文,社交也多是和熟悉的家人朋友相处,负责计划、控制的大脑前额叶就像放了长假,一直处于低负荷状态,无法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氛围中。
家长看到孩子拖延、烦躁,会忍不住催促“赶紧写作业”“别玩手机了”,这些方法短时间内或许能起到震慑作用,但却不是最佳方案,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帮助孩子规律作息,合理规划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和孩子一起适量运动,增加有效陪伴,都是缓解和战胜开学焦虑情绪的应对之法。
在遇到孩子可能出现的开学焦虑情绪时,蔡悦建议家长要先冷静下来,正确看待并学会接纳。首先要共情在先,引导在后,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别着急反驳,先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只有觉得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才会愿意敞开心扉,也才有勇气去面对开学的挑战。家长的有效陪伴并不是坐在一边玩手机,而是要放下手机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说出对新学期的担忧,引导孩子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其次是用家庭节奏带动孩子,家长自己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如果家长熬夜刷手机却催孩子早睡,很难有说服力。不妨尝试和孩子一起调整:全家共同建立晚间安静时段,减少电子产品使用,阅读、聊天、散步……用稳定的家庭氛围自然地引导并带动孩子。
此外,还要允许孩子试错,赋予自主空间,适当的自主体验(如自己整理书包、规划时间)以及承担自然后果(忘带作业、晚睡导致迟到),比反复说教更帮助成长,因为信任比控制更有说服力。
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
在校内,学生又该如何快速融入新学期的学习氛围中呢?据了解,省内诸多学校在开学前几日便已在校方官方渠道上发布温馨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调整作息,规范饮食,制定科学学习计划等。此外,班级辅导员还与家长联系,提醒家长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及时帮助孩子从暑期“舒适圈”回到学习氛围中。
海口市美苑小学办公室副主任王兴桑表示,学校从三方面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乐观迎接新学期。一是致家长信协同发力,开学前推送《致家长的开学暖心信》,提供作息调整、情绪疏导等实用建议,引导家长科学陪伴,避免过度施压。二是开学第一课精准疏导,活动以“历史回顾—现实思考—未来行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光影中铭记家国过往,再围绕“浪浪山”话题展开讨论,结合榜样故事传递迎难而上的信念,引导学生将铭记历史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坚定开启新学期。三是专项适应,一年级开设“幼小衔接心理课”,降低新生的陌生感,助力新生平稳适应。
值得一提的是海口市美苑小学还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配备2名持专业资质的心理教师,每天固定开放3小时(午休及放学后),学生可通过班级心理委员预约、现场登记等方式寻求一对一疏导;同时,每个班级配备1名“心理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并接受定期培训),及时关注学生日常情绪变化。
专家:三种方法使身心平稳“换挡”
蔡悦表示,“开学焦虑症”不是矫情,是孩子在适应过程中的自然反应。从心理学角度看,开学前的情绪波动与身体不适,本质上是“环境转换适应困难”在作祟。适应暑期的“舒适模式”后,开学意味着要立刻切换到“规律模式”:早上必须准时起床,白天要跟着课程表上课,还要应对作业、考试,和同学、老师的互动也变得更复杂。这种突然的“模式切换”,很容易让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乱了套,于是情绪变得不稳定、上课没法集中注意力、吃饭没胃口、晚上睡不着等问题就接踵而至。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焦虑的表现不一样:小学生常见抗拒哭闹、躯体化症状(腹痛、头痛);初中生多表现为拖延作业、沉迷手机;高中生则更容易因学业压力陷入焦虑失眠。这不是“不听话”,而是孩子们正在调动身心资源应对变化。
蔡悦建议,学生们可以通过渐进调整,让身心平稳地进行“换挡”。
一是生物钟缓冲法。“每天提前30分钟”的缓冲法:今天比昨天早30分钟起床,晚上也相应早30分钟放下手机;等身体适应了,再继续提前,慢慢过渡到开学需要的作息时间。周末也别一下子“打回原形”,尽量保持和平时差不多的入睡、起床时间,让生物钟稳定下来。这种“温柔调整”的方式,更符合身体的生理规律,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二是情绪日记法,把焦虑转化为具体行动。一想到开学就烦躁、害怕,别憋着,每天花10分钟写“情绪日记”。先写下“我在担心什么”,比如“新同桌会不会不好相处”“数学第一单元太难怎么办”;再跟着写“我能做些什么”,比如“开学主动跟同桌打招呼”“今天花20分钟预习数学课本”。把模糊的焦虑变成具体的问题,你会发现,很多担心其实都有解决办法。另外,也可以去跑跑步、跳跳绳,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种物质就像“快乐小药丸”,能帮你把焦虑赶走,心情也会跟着变轻松。
三是微任务启动法。不要让自己“马上进入学习状态”,那样很容易打退堂鼓。不如从“几乎不费力”的微任务开始,今天只需要把书包整理好,把新学期要用的笔、本子放进去;明天只需看10分钟课本,了解一下新章节的内容;后天试着做一道简单的练习题等。每完成一个小任务,你都会收获一点成就感,就像攒拼图一样,慢慢攒多了,大脑就会从“放松模式”自然而然地切换到“专注模式”,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件难事了。
“每一次开学,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心理上的‘换季’。不用追求‘完美开局’,也别因为孩子暂时的混乱而焦虑。多一点耐心,用对方法慢慢调整,孩子总会平稳过渡,迎来一个明亮、有序的新学期。”蔡悦说。
【责任编辑:黄奕宏】
【内容审核:孙令卫】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