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如何战胜“胃癌之王”的?

2025-10-09 19:54 海拔新闻

她是如何战胜“胃癌之王”的?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柯育超)胃印戒细胞癌因其恶性程度高,被称为“胃癌之王”。

护士小林(化名)6年前不幸确诊为胃印戒细胞癌,她在海南省肿瘤医院专家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成功实现了“临床治愈”目标。

那么,小林是如何战胜胃癌之王的?

“‘买一送一’的建议,救了我的命”

6年前,单位组织体检,当时33岁的小林,因经常便秘,决定做个肠镜检查。

海南省肿瘤医院内镜一体化诊疗中心专家建议:“反正都要全麻,不如顺带做个胃镜。”

“可以说,就是这个类似‘买一送一’的不经意建议,救了我的命。”小林半开玩笑说。

本想检查的肠道没有问题,胃内却发现癌变。病理结果为“胃印戒细胞癌”,所幸发现及时。

“女性、年轻、印戒细胞。”身为医院护士的小林,脑海中立即闪现出这几个关键词。

胃印戒细胞癌有个特点,对年轻女性的危害程度更大,很多都会在一二年内复发,生存期很短。

“当时,整个人就懵了。”小林回忆当年情景,脸上浮过细微的惊恐。

“他手术做得好,我赌对了”

小林的爱人在海南医疗行业工作,他们深知此病的凶险,通过多方了解比较,最终选择海南省肿瘤医院现任院长、知名胃肠外科专家余书勇教授做手术。

“我们懂医,比较下来,发现余院长的胃肠手术做得精细,淋巴清扫得非常干净,会极大降低复发风险。”小林对当初的决策有几分得意:“我赌对了。”

胃癌手术的关键是清扫淋巴结,清理得越干净,肿瘤残存性越小,肿瘤复发风险越低。目前指南标准是达到16枚淋巴结即为达标。余书勇教授人称“余一刀”,“刀法”非一般人可比,他们团队的胃癌手术,平均清扫淋巴结达到40枚以上。

印戒细胞癌有个特点,就是到处“乱窜”,扩散没有规律可循。因此,手术方案更难制定。

余教授凭借丰富的经验,为小林量身定制了个体化的胃癌根治手术方案。

“当时,我们手上有很多专家的手术建议。衡量再三,我们选择了余院长的方案。”小林说:“余院的方案,几乎综合了印戒细胞癌的所有特性,非常全面,并做了长远考量。”

与小林同期查出同样病情的病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有些出岛做了手术,一二年复发,人就没了。

“手术后结果表明,我们选对了专家。”小林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学会与疾病‘和解’”

“刚确诊胃癌时,特别想不开。我为人善良,生活很自律,为什么这个病就偏偏找上我?”小林微微一笑,扬扬头回忆说:“当时恨死这个病了。又气又怕,非常焦虑。”

之所以能战胜胃癌之王,她的经验是:“要学会与疾病‘和解’。生病是无法回避的,关键是如何面对?”

小林拢拢头发,微微一笑:“恶性肿瘤治疗是一个漫长过程。手术做得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个人的主观意志很重要。”

在医院专家、同事和家人的帮助下,小林慢慢地走出了心中的阴霾,并积极配合后续治疗。

首先学会“放下”。很多肿瘤患者,生怕别人知道,她倒好,不仅主动与病友分享,甚至主动跟自己的患者或朋友交流,用亲身经历鼓励他人。

她说:“当你敢于向他人坦露疾病时,说明你内心对这个病已经‘放下’,心里得到了完全解脱。”

再是学会“发泄”。情绪宜疏不宜堵。小林化疗时,因个人身体原因,副反应特别大。“那种痛苦,几乎到了恐惧的程度。”她说:“每次接受化疗前,我会不分场合大哭一场。像小孩子那样放纵地哭,宣泄自己。”

哭完,她像面对敌人的勇士一样,痛快地冲向化疗的“战场”。

树立信心同样重要。她给自己定下了“生存目标”。第一个目标是生存1年,她说:“当时小女儿才一岁,希望陪着孩子蹒跚学步,听女儿甜甜地叫‘妈妈’。”

第二个目标是2年。她希望看着孩子上幼儿园,陪伴孩子学习……

“之所以把目标定成短期,是为了更有‘盼头’,让自己不断坚定信心。”小林说:“与病魔作斗争,就像游戏里打‘怪兽’,一关一关地过。”

恐惧源于未知。小林建议病友多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了解越多,越能自如应对。

一“早”防百癌。小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平时体检,特别是肿瘤早期筛查,非常重要。

目前,小林的“生存目标”都已经一一实现了。她的下一个“生存目标”是10年、20年、50年……

【责任编辑:刘如英】

【内容审核:孙令卫】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