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深度解读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与政策红利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徐明锋 摄影报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封关运作作为其核心环节,标志着海南将全面进入高水平开放新阶段。为深入解析封关政策内涵与投资机遇,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专访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中心主任、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刘锋,以问答形式深度解读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与政策红利。
一、封关运作的背景与战略意义
问: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的提出背景是什么?其对中国经济格局有何深远影响?
刘锋答: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出的郑重宣示,旨在对标全球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是这一重大战略的关键节点,其核心是通过“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监管模式,促进贸易、投资、资金、人员、运输自由便利与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从战略层面看,封关运作具有三重意义:
1.制度型开放试验田:海南将成为中国首个全面实施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区域,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开放经验。
2.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通过零关税、低税率等政策,海南将连接国内市场与东南亚、RCEP成员国及全球供应链。
3.产业升级新引擎:封关后,海南将有更多政策机遇来重点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自2020年6月以来,海南已出台200余项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5.5%,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速超30%,封关运作将进一步释放增长潜能。
二、封关政策的核心红利:零关税体系
问:海南的“零关税”政策具体如何实施?对企业和消费者有何直接影响?
刘锋答:海南的零关税政策涵盖三大层面:
1.进口商品零关税:
“一线”进口商品税目比例从21%提升至74%,企业自境外进口非征税目录商品(如生产设备、原辅料)可免征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
案例:某制造企业进口价值1亿元的机械设备,可节省关税及税费约2000万元。
2.岛内流通免税:
零关税货物在岛内享惠主体(企业、事业单位)间流通时,无需补缴进口税,降低交易成本。
3.加工增值免关税:
鼓励类产业企业加工增值达30%后销往内地,可免征进口关税。政策优化后,取消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限制,扩大进口料件范围,并允许增值部分跨企业累计计算。
案例:某粮油企业从加拿大进口大豆加工后销往内地,2021-2025年累计享受政策优惠超3亿元,产值突破59亿元。
对消费者而言,零关税政策将直接降低进口商品价格。预计封关后,海南免税商品种类将扩大至日用消费品、医药等,居民可购买更多优质低价商品。
三、贸易管理创新:从“禁限清单”到透明监管
问:海南在贸易管理方面有哪些突破性措施?如何平衡开放与安全?
刘锋答:海南的贸易管理创新体现在两方面:
1.负面清单管理:
首次系统公布《禁止、限制进出口货物清单》,明确管理边界,提升政策透明度。例如,对部分禁止类货物(如特定化学品)实施许可证管理,对限制类货物(如农产品配额)实行配额招标。
2.分类通关监管:
“二线口岸”设置:在海口港、三亚港等10个口岸实施分类管理,零关税、加工增值货物通过二线口岸出岛,其他货物可自由流通。
智能化监管:运用大数据、AI技术实现低干预、高效率查验,对高信用企业减少查验频次。
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开放度,又通过技术手段防范走私、税收流失等风险,体现了“管得住才能放得开”的原则。
四、企业投资机遇:世界500强为何青睐海南?
问:目前海南吸引外资的情况如何?哪些类型的企业受益最大?
刘锋答:截至2025年4月,海南新增经营主体446.76万家,外资企业9003家,占在册外资企业的74.7%。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建省前32年总和,投资来源地达149个国家和地区,2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受益企业可分为四类:
1.总部经济类:如某企业将国内总部迁入海南,利用政策优势整合全球旅游资源。
2.高新技术类:某企业通过“双15%”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15%、人才个税15%),综合税负较内地降低40%,海外销售收入达19.81亿元。
3.加工增值类:某企业进口珍珠加工后销往内地,单票减免关税1.76万元,累计节约超111万元。
4.专业服务类:相关机构集聚,为企业提供跨境财会、法律服务。
这些企业普遍具备全球化布局能力,且业务与海南产业导向(如旅游、健康、高新技术)高度契合。
五、产业升级路径:六大重点领域解析
问:封关后,海南将重点发展哪些产业?各领域的机遇如何?
刘锋答:海南的产业布局可概括为“六大核心领域”:
1.国际贸易与航运:
依托“一线放开+零关税”,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升级航运枢纽。例如,洋浦港已开通多条国际航线,2025年货物吞吐量预计增长20%。
2.现代物流与仓储:
封关后,海南将成为全球商品进入内地的“超级中转站”。企业可通过“前店后仓”模式,结合零关税政策降低仓储成本。
3.先进制造与加工:
利用生产设备、原辅料零关税及加工增值政策,发展高端食品、医疗器械等产业。案例:某食品进口原料占比96%,年预计节约关税800万元。
4.免税商业与消费:
离岛免税购物额度提升至10万元/年,本岛居民免税政策破局,推动海南成为全球免税购物中心。
5.文旅体育与康养:
实施59国免签政策,举办国际赛事(如环岛赛、帆船赛等),发展医疗旅游(博鳌乐城先行区已引进特许药械200余种)。
6.金融开放与服务:
开展跨境资金自由流动、数字货币试点,建设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2025年,海南跨境收支规模预计突破千亿美元。
六、人才引进与人口红利
问:海南如何通过人才政策支撑自由贸易港建设?人口结构变化如何?
刘锋答:海南将人才视为核心资源,实施三大举措:
1.放宽落户限制: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可直接落户,部分城市实行“零门槛”落户。
2.提供个税优惠:高端人才个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返还,吸引国际人才。
3.建设安居型住房:2025年前计划供应25万套安居房,解决人才居住问题。
人口数据印证了政策效果:2018年以来,海南引进各类人才超85万人,常住人口达1008万人。人才结构优化带动了创新活力,2024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1.8%,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七、风险防控:坚守安全底线
问: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海南如何防范金融、贸易等领域的风险?
刘锋答:海南坚持“三不变”原则:扩大开放方向不变、与内地便捷往来不变、坚守安全底线不变。具体措施包括:
1.金融监管:建立反洗钱、反恐融资监测系统,对跨境资金流动实施实时监控。
2.贸易合规:通过“二线口岸”查验、企业信用分级管理,防范走私和税收流失。
3.数据安全: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据安全流动条例》,平衡开放与隐私保护。
例如,海口海关2025年上线“智慧海关”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货物溯源,查验效率提升50%。
八、区域协同:海南与内地的联动发展
问:海南自由贸易港如何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协同?
刘锋答:海南通过三大通道实现区域联动:
1.空海国际交通网络:美兰机场、三亚机场扩容,开通国际航线150条;洋浦港至新加坡航线密度提升至每周3班。
2.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重庆、广西合作,建设中欧班列海铁联运枢纽,降低物流成本30%。
3.数字贸易走廊:与深圳、杭州共建跨境电商平台,2025年交易额预计突破500亿元。
这种协同效应使海南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
九、企业策略建议:如何把握封关机遇?
问:对于计划入驻海南的企业,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刘锋答:企业可从四方面布局:
1.供应链优化:采用“海南加工+内地市场”模式,利用零关税和加工增值政策降低成本。
2.产业链整合:在海南形成上下游协作,共同达到30%增值门槛。例如,粮油企业可联合物流、包装企业共享政策红利。
3.数字化赋能:利用海南数据安全流动政策,发展跨境电商、远程医疗等新业态。
4.合规经营:建立贸易合规体系,避免因政策误读导致风险。
案例:某医药企业通过在海南设立区域总部,将进口原料药加工后销往内地,年节约关税超2000万元。
十、未来展望:2035年目标与全球影响
问:您如何展望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后的长期发展?其全球定位是什么?
刘锋答:到2035年,海南将实现四大目标:
1.营商环境达到全球前列:企业设立时间压缩至1天,贸易自由化指数进入全球前10。
2.经济总量翻两番:GDP突破1.5万亿元,现代服务业占比超70%。
3.生态文明标杆:清洁能源占比达80%,森林覆盖率保持62%以上。
4.全球影响力提升:成为RCEP区域中心、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绿色低碳发展典范。
海南的实践将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其成功经验有望推广至其他自贸试验区。
记者手记
刘锋的解读揭示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的战略深度与政策力度。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海南正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路径,以风险防控为保障,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港。对于企业而言,抓住封关前的政策窗口期,提前布局海南,将赢得未来十年的发展先机。
【责任编辑:冯 超】
【内容审核:吴钟旺】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