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乌龙
——邓本殷“诈死”的历史真相
■ 作者 钟业昌
六、上海“怪案”中的邓本殷是湖南人
在1934年天津“诈财案”首犯出现之后,“邓本殷”1938年又成为上海亚尔培路“怪案”的主角。说怪案是因为事出蹊跷,而且是案中有案,有说是盗窃案,有说是暗杀未遂案,“真相”其实未大白。
对此怪案,当时上海报纸都有报道,为了把此案说清楚,识破“邓本殷”的真面目,我们先放送一篇报道的原文,并结合另外的报道做一些分析。这是一篇报道的原文:
据外人方面消息:亚尔培路一八三弄五号,系以前曾任广东琼崖护军使之邓本殷住宅,邓为湖南人,年五十三岁。上星期五(一日)下午有二华人携带枪械闯入,旋即逸去,众信系属盗窃,迨至前日始悉为一暗杀未遂案。其亦为本报前所刊登之亚尔培路怪案。
盖于上星期五下午二时许,有一黑牌汽车(照会为一O二八三号)经过汉口路浙江路口突有两华人跃上,令车夫向虹口驶去,经四川路桥,日本哨兵索阅通行证,内一人即出示之,阅后汽车仍循北四川路前进,行至其美路,有一便衣队日人迎面而来,令汽车停驶,日人即上汽车,并坐于汽车夫之旁。汽车继续向市中心区驶去,将至江湾路警察所,坐于汽车夫背后之一华人拔出手枪,逼取汽车上之钥匙,汽车夫方将发问,该人即以枪柄猛击汽车夫之头部,车夫即昏倒车下,两人乃将该车夫挟下,弃于路边田岸旁。彼等并向该车夫恐嚇,令伊不许声张,否则将置诸死地。旋三人即驾车向沪市疾驶而去。此时为下午二时三十分钟,而暗杀未遂案发生时间恰为是日下午三时左右也。
该汽车由市中心区驶至亚尔培路一八一弄五号,两华人即闯入邓姓住宅,一人手执军用毛瑟枪,另一人执一自动手枪,走上楼梯时,邓某于楼梯上与此两不速客相遇,即将首先上楼之一人猛力击之,至该两人不及开枪,即仓惶跌下楼去,逃至门外,乘原车而去。
该汽车由市中心区驶沪时,原有一日人,但至亚尔培路,则仅两华人矣。该汽车驶至西摩路静安寺折向东行,至麦特赫斯脱路交叉口,与一怡和啤酒公司之卡车相撞,车中人乃弃车逸去,车中并发见有子弹入膛之手枪二支。该汽车之车夫于当晚步行回沪,即投捕房报告刦车经过情形,并述明日人与两华人之面貌衣服。此案发生后,两租界警务当局异常重视,迄至昨晚尚未破获,现在正严缉中。(《亚尔培路怪案真相已大白两怪客图刺邓本殷未遂被邓用拳猛击怏怏而返》,《导报(上海)》1938年7月4日,第3版)
这篇报道说,前曾任广东琼崖护军使之邓本殷为湖南人,年5岁。这湖南人的说法,在1934年11月天津发生的“诈财案”中已经申明,此处及接下的“邓本殷”专访,也是强调他是湖南(湘潭)人,这与真的邓本殷是广东人有别。此处说邓年53岁,但广东邓本殷如按生于前清光绪已卯年(1879年)(邓朝桢:《邓本殷传略》,《防城文史资料》第5辑,1989年)计算,如他活到1938年,则是60虚岁。由籍贯、年龄的大相径庭,可见是有两个“邓本殷”。
综合这篇报道,可以看上海亚尔培路怪案有三个环环相扣的细节:
一是抢车。1938年7月1日下午二时许,有一黑牌汽车(照会为一O二八三号)经过汉口路浙江路口时突有两华人跃上东,汽车继续向市中心区驶去,将至江湾路警察所,坐于汽车夫背后之一华人拔出手枪,逼取汽车上之钥匙,汽车夫方将发问,该华人即以枪柄猛击汽车夫头部,车夫即昏倒车下,两人乃将该车夫挟下,弃于路边田岸旁。旋三人(包括中途上车的一个日本)即驾车向沪市疾驶而去,此抢车过程历时半个小时至下午二时三十分钟结束。该汽车之车夫于当晚步行回沪,即投捕房报告刦车经过情形,并述明日人与两华人之面貌衣服。
二是暗杀。抢车者开着该汽车由市中心区驶至亚尔培路一八一弄五号,其两华人一人手执军用毛瑟枪、另一人执一自动手枪,即闯入邓本殷住宅,走上楼梯时,与邓相遇,邓即将首先上楼之一人猛力击之,至该两人不及开枪,即仓慌跌下楼去,逃至门外,乘原车而去。这起暗杀未遂案,发生时间是7月1日下午三时左右。
三是车祸。两华人暗杀者驾驶该汽车至麦特赫斯脱路交叉口时,与怡和啤酒公司之卡车相撞,他们乃弃车逸去,车上并留下子弹入膛之手枪二支。
由此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暗杀未遂?为什么车祸是“猛撞”?为什么二支手枪留在车上?为什么还有日本人坐车?如果是“自导自演”,那又是为什么?
两个人子弹入膛的人去暗杀邓本殷,居然被“赤手空拳”的邓本殷一拳打得落荒而走,连枪也没放一声,天底下有这样行剌的吗?特别提示两点:一是真实的邓本殷,他到上海时是带着两把小手枪的。二是假的邓本殷个小老头。这就是:“提起邓本殷,大概我们还能记忆到今年七月三日在上海亚尔培路被汉奸行刺未中的事吧,他是湖南湘潭人,今年已是五十三岁了,倭倭的个子”(《江浙游击司令邓本殷访问记》,《申报》1938年10月30日,第7版)。
暗杀未遂后接着发生的车祸,不是一般的两车相撞,而是这辆黑牌汽车“与怡和啤酒厂房运货卡车,在静安寺路慕尔鸣路口互相猛撞” (《静安寺路撞车逃逸之暴徒曾图加害邓本殷邓氏曾任琼崖护军使汽车系从汉口路刦来先到江湾路逐下车夫》,《时报》1938年 7月 4日,第4版),这就不排除主动制造“车祸”。
在当时,手枪应是很难得的凶器,应是暗杀者的“爱物”。但是这两个凶手在车祸发生后,居然把子弹入膛之二支手枪留在车上不要,而弃车逃跑,“旋经巡捕在该汽车内发见手枪两支”(《静安寺路撞车逃逸之暴徒曾图加害邓本殷邓氏曾任琼崖护军使汽车系从汉口路刦来先到江湾路逐下车夫》,《时报》1938年7月4日,第4版)。这难道不是故意把枪留在车上,以制造“新闻效应”吗?
这个新闻吸人“眼球”的地方,还有就是日本人参与其中。先是在两名华人抢车的过程中,经四川路桥,有日本哨兵索阅通行证,然后行至其美路,“有一便衣队日人迎面而来,令汽车停驶,日人即上汽车,并坐于汽车夫之旁”,抢车后“三人即驾车向沪市疾驶而去”。暗杀未遂之后,两华人乘原车离去,“该汽车由市中心区驶沪时,原有一日人,但至亚尔培路,则仅两华人矣”。也就是说,后来发生车祸时,这个日本人不已不在车上,但被劫车夫“当晚步行回沪”后,向捕房报告被劫车经过情形时,还能“述明日人与两华人之面貌衣服”。如此,在亚尔培路怪案中,此日人到底起什么作用?几乎可说是让人一头雾水。所以,记者也起疑问如此:“惟至邓宅时,只两华人,在其美路登车之日人何时下车,无自知之矣。”(《静安寺路撞车逃逸之暴徒曾图加害邓本殷邓氏曾任琼崖护军使汽车系从汉口路刦来先到江湾路逐下车夫》,《时报》1938年 7月 4日,第4版)依我看,如果亚尔培路怪案真的是假邓本殷“自导自演”,那么这个日本人的作用就是让此案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如同故意把子弹入膛之的二支手枪留在车上,目的是制造更大的“轰动效应”。
当时这个怪案,还给人留下“害命不谋财”的印象,这应就是假邓本殷所要的效果。正是:“当时邓宅犹以为系盗匪之流,因无损失,故未报捕,迨至昨日,始悉两人系企图加害邓氏者。”(《静安寺路撞车逃逸之暴徒曾图加害邓本殷邓氏曾任琼崖护军使汽车系从汉口路刦来先到江湾路逐下车夫》,《时报》1938年 7月 4日,第4版)这样,这个“邓氏”不但出了名,还博得了同情。
那么,这个邓本殷为什么要借助怪案来制造“轰动效应”呢?基本答案来了。
邵南骥在1938年兼任无锡县长、1939年任宜兴县长,他以“地方官”的身份曾经四次见过邓本殷。他在1987年11月写的《我所认识的邓本殷》(《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人物卷(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中,详细记述与邓本殷四次接触的前后经过,识破这个邓本殷是“政治大骗子”。
他在文章开篇中就指出:“早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党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广东曾有个叫邓本殷的反面人物,他背叛中山先生,使民主革命事业度遭到挫折。无独有偶,在抗日战争时期,江苏省苏南地区也曾出现一个叫邓本殷的特大丑角,也可以说是位政治大骗子。”邵南骥所讲的“骗子故事”,也为我们从“旧闻”中挖掘出的天津“诈财案”与上海亚尔培路“迷案”提供了生动注脚。邵南骥与邓本殷第一次见面,就说他是“欺世盗名的‘江浙游击总司令’”。
邵南骥回忆说,1938年秋,我从宜兴去无锡视察(当时我兼任无锡县长),到了无锡梅村,听说有位“江浙游击总司令”邓本殷就住在附近,我便去拜访他。他年龄60岁左右,中等身材,下颔蓄须,鼻架金丝边眼镜,身穿长袍马褂,派头十足,操一口广东上海话。他当晚即设宴款待我,筵席丰盛,并有上等香蕉、苹果、雅梨,洋派十足。他告诉我,抗日部队自苏州西撤时,白健生(白崇禧)就派他担任江浙游击总司令,在太湖流域收集掉队的散兵,组织游击队,现已有人枪3000余,在太湖周围活动,现在有特务营随他行动。当时,他正和朱冰蝶搞磨擦。我劝他值此国难当头,应以合力抗日为重,国人自己的矛盾,可共同协商而取得谅解。他愤愤地说:“朱冰蝶这小子太看不起人,不服从我的调遣,我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瞧瞧!”后来,我了解到他和朱冰蝶的冲突纯是为了抢地盘、夺税卡。当时邓本殷俨然以该地区的大王自居。这是我第一次和他接触以后得到的印象。
邵南骥又说,我离开无锡不久,便风闻邓本殷在上海的私宅中发生炸弹事件。据说,因为邓本殷在苏南组织抗日游击队,遭日伪嫉恨,日伪特务即以炸弹来对付他。这件新闻,一时盛传于上海的街头巷尾,当时有些上海人的心目中,邓本殷成了“抗日英雄”。后来,他的随从副官告诉我,这原来是邓本殷搞的一套把戏。他利用当时高昂的抗日民气,搞了这么个鬼名堂,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出名,这么一来,邓本殷的大名可以远扬;其二,邓本殷的“抗日英雄”形象,藉此可印进许多人的脑海之中。邓以此为资本,得以进一步搞更大的政治诈骗。
这原来假邓本殷搞这套“把戏”,目的是树立他的“抗日英雄”形象,以捞取政治资本,以便搞更大的政治诈骗。
多年后的回忆,不可能像报纸记载的那样准确。邵南骥“风闻”的邓本殷在上海的私宅中发生炸弹事件,应该就是亚尔培路怪案,或者说邓本殷遭暗杀未遂案,足见此案当时影响真大,真的是让邓本殷“扬名”。这前前后后看,我们不得不说,假邓本殷(邓哲夫、邓振铨)真的是那个时代的高级骗子、特大丑角。不过,他假邓本殷之名这么一骗,真邓本殷的家就遭殃了,后来被日军炸毁了,详后。(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一场乌龙——邓本殷“诈死”的历史真相(一)|“诈死将军”说法的由来
一场乌龙——邓本殷“诈死”的历史真相(二)丨邓本殷在琼州抱病召集军事会议
一场乌龙——邓本殷“诈死”的历史真相(三)丨邓本殷在上海因胃病救治无效而逝
一场乌龙——邓本殷“诈死”的历史真相(四)丨吴佩孚为邓本殷请恤
一场乌龙——邓本殷“诈死”的历史真相(五)丨天津诈财案中的邓本殷叫“邓哲夫”
【责任编辑:肖 好】
【内容审核:黎晓帆】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